[实用新型]一种小胡蜂追踪飞标标志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5940.8 | 申请日: | 200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14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华;胡雄恩;吴帮跃;杨金阳;赵本孟;梁家伟;王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52102 | 代理人: | 刘学诗 |
地址: | 563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胡蜂 追踪 标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属于有益昆虫饲养中的害虫防治领域,尤其属于蜜蜂和桑蚕饲养中的害虫防治技术,应用于寻找小胡蜂巢穴的追踪标志。
背景技术
在蜜蜂的饲养过程中,从盛夏到秋天,小胡蜂像幽灵一样源源不断飞到蜂箱巢门前盘旋,伺机捕食蜜蜂,养蜂者通常都用拍子追打进行杀灭,既耗时间,防治效果又不明显,原因是小胡蜂的蜂巢也在源源不断产生新生胡蜂来侵扰,最有效的方法是捣毁小胡蜂的蜂巢;由于小胡蜂个体小飞行快,如何才能较准确高效地找到小胡蜂巢穴呢?在小胡蜂胸部与腹部之间挂上明显的追踪标志,增大其飞行目标和减慢了飞行速度,从而很容易发现小胡蜂的巢穴。目前,很少有报道追踪小胡蜂的标志的制作,在云南的哀牢山居住的独龙族用鸟类羽毛制作类似标志,对大胡蜂进行追踪寻找其巢穴,由于胡蜂种类较多,尤其对于小胡蜂,因其个体较小,如果用羽毛做追踪标志,其弊端是:羽毛在空中的阻力较大,追踪效果很不好;我们采用纸条制作标志追踪小胡蜂,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发明了该追踪标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胡蜂追踪飞标标志,捕捉一只小胡蜂将该标志挂在小胡蜂的胸部与腹部间的接合部位,这样明显的纸质标志,随着小胡蜂的飞行,很容易发现胡蜂巢穴将其全部消灭。
小胡蜂追踪飞标标志的构造与形状:
1、用打字纸或拷贝纸制成,长为6-7cm,宽为1.5-1.8cm的长方形纸片,沿长方形的长边中线,对折成双层纸片,在对折后的双层的一端以对折线为顶点按30°-45°角剪下一角,余下的角为角A,将角A按15°角回折使之形成与中折线向上翘起的标头,上述双层对折纸片相互对称的两片组成左右标翼。两片标翼与标头间连接处形成凹口,该凹口用于绳线的捆扎。两片侧标翼间的夹角为60°。
2、用生苧麻细丝。长约15cm,将细麻丝旋转拧紧,将其两端回折弯曲后形成双线扭绞的一个圈套,圈套的长轴为1.0cm,短轴为0.4cm用于套在小胡蜂的胸与腹之间,双股绞线另一端打一活结小扣,将该小扣套系在标翼与标头之间的连接凹口处,固定系紧,组成双股绞线吊绳,绞线吊绳长为3.4-4.0c m,绞线吊绳一端连接在标头上,另一端有一圈套,该圈套用于套在小胡蜂的腰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该飞标套住小胡蜂后能随小胡蜂飞翔,由于标志醒目很容易发现小胡蜂的巢穴,将其消灭,为蜜蜂饲养除去敌害,而获得强群蜜蜂夺高产。是一种成本极低、效果很好、杀灭害虫的有效器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小胡蜂追踪飞标标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标翼、2-标头、3-标翼角、4-吊绳扎系凹口、5-吊绳、6-标翼中折线、7-绞线活动圈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小胡蜂追踪飞标标志,它具体结构由纸片制成的标翼1、标头2、标翼角3、吊绳5组成,吊绳5扎系在标翼1与标头2连接处吊绳扎系凹口4处。
飞标标志由打字纸或拷贝纸制成,长为6-7cm,宽为1.5-1.8cm的长方形,将长方形的纸片按标翼中折线6对折成双层,它的一端制成30°-45°的角,为标翼角A,即标翼斜边与标翼中折线6间的角,角A再折回15°形成与中线向上翘起的标头2,标头2与标翼1之间的结合处形成一凹口,为吊绳扎系凹口4,吊绳5由生苧麻细丝制成,将长为15cm的细麻丝旋转拧紧两端回折弯曲形成双股绞线,带有绞线活动圈套7,长轴为1.0cm,短轴为0.4cm,用于套在小胡蜂的胸腹之间,带圈套的绞线吊绳5长为3.4-4.0c m。双股绞线的另一端打一活结小扣,小扣套入标翼1与标头2之间的吊绳扎系凹口4处,并扎紧。两侧标翼1之间夹角为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师范学院,未经遵义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5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