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气动ATM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25582.0 | 申请日: | 2009-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7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苗建中;熊合坤;胡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20/02 | 分类号: | B60K20/02 |
| 代理公司: | 贵州国防工业专利中心 52001 | 代理人: | 蔡丽华 |
| 地址: | 550009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气动 atm 自动变速器 换挡 执行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气动AMT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自动变速技术越来越完善,形式也越多样化。气动自动换挡变速器主要用于大型客车及重型卡车,执行机构是汽车气动AMT自动变速器的核心部件。在现有的汽车气动AMT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中,一种与我国第一汽车公司某重型车配套的执行机构见图1和图3所示,在图1中,换挡传感器架(2)通过挡圈(6)装于第二换挡轴(1)上,换挡传感器架(2)随第二换挡轴(1)作轴向运动,换挡传感器架(2)侧面开导向槽,传感器导向销(3)固定在换挡传感器座(5)侧面、插入换挡传感器架(2)导向槽中,起导向作用,防止换挡传感器架(2)绕第二换挡轴(1)旋转。这种换挡传感器架采用侧面导向,导向槽易磨损,导致粗糙度变差,阻力加大,甚至导致换挡传感器架(2)断裂;此外,如图3所示,这种执行机构的换挡拨头(13)中间开花键槽,与换挡轴总成(14)的花键动配合,换挡拨头(13)上方开方槽,选挡拨头轴(11)下方加工成方形,和选挡拨头(12)右边开方槽,选挡拨头轴(11)方形部分插入选挡拨头(12)方槽中,选挡拨头轴(11)旋转时,带动选挡拨头(12)旋转,带动换挡拨头(13)沿换挡轴总成(14)作轴向运动,达到选位的目的,由于这种执行机构选位采用方槽定位,工艺性差,选位空行程过大,严重影响换挡准确性。
发明内容
考虑到了在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现有的执行机构进行改进,提高执行机构换挡传感器可靠性,降低加工工艺难度和零件的加工精度,减小选位空行程,提高选位准确性的汽车气动ATM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
本实用新型由第二换挡轴(1),换挡传感器架(2),传感器导向销(3),换挡传感器(4),换挡传感器座(5),挡圈(6),无油润滑轴承(7),盖板(8),磁铁(9),弹性销(10),选挡拨头轴(11),选挡拨头(12),换挡拨头((13),换挡轴总成(14)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换挡传感器架(2)仍然通过挡圈(6)装于第二换档轴(1)上,取消换挡传感器(2)的导向槽,在换挡传感器架(2)上改用导向孔导向,在该导向孔上安装轴承(7),传感器导向销(3)穿过轴承(7)作轴向导向,防止换挡传感器架(2)绕第二换挡轴(1)旋转,改善了换挡传感器架加工工艺性,降低了磨损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改进之处在于:取消原选挡拨头(12)与选挡拨头轴(11)的方槽配合,在选挡拨头(12)与选挡拨头轴(11)之间装弹性销(10),改用弹性销(10)固定,保证选挡位置的同时,消除了由此产生的选挡空行程,使选挡空行程由3.5mm降低到0.5mm以内,解决了现有产品选位不准确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气动AMT自动变速器换档执行机构中传感器架改进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气动AMT自动变速器换档执行机构中传感器架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气动AMT自动变速器换档执行机构中选档拨头与选档拨头轴改进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气动AMT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中选挡拨头与选挡拨头轴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二换挡轴,(2)换挡传感器架,(3)传感器导向销,(4)换挡传感器,(5)换挡传感器座,(6)挡圈,(7)无油润滑轴承,(8)盖板,(9)磁铁,(10)弹性销,(11)选挡拨头轴,(12)选挡拨头,(13)换挡拨头,(14)换挡轴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由第二换挡轴(1),换挡传感器架(2),传感器导向销(3),换挡传感器(4),换挡传感器座(5),挡圈(6),无油润滑轴承(7),盖板(8),磁铁(9),弹性销(10),选挡拨头轴(11),选挡拨头(12),换挡拨头((13),换挡轴总成(14)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55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