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笼格式井筒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5059.8 | 申请日: | 200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55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叶后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双环塑胶阀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 代理人: | 胡龙祥;戴晓翔 |
地址: | 31802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格式 井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配件领域,具体是地下管道系统中的笼格式井筒。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管道如下水管道、工矿污水排放管道、地下通讯管道、电缆安放管道、灌溉管道等,由于布设于地下,难以对它们进行观察,因此在铺设各种地下管道时建造连通地下管道的检查井(又称管道井、窨井)成为常用的技术措施,以便在地下管道铺设完成后通过检查井适时地对地下管道进行检查。
现有的检查井,多是由井座、连接在井座上的井筒以及井筒上端的井盖构成,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井座、井筒、井盖呈笼格状,尤其是根据检查井深度的不同,可以将多个井筒如同笼格一样叠加在一起连接在井座与井盖之间。然而,现有的检查井多是由在井座上设置竖向井道承接口和横向管道承接口,竖向井道承接口用于连接井筒形成井道,横向管道承接口用于连接地下管道,因此,现有结构的检查井则只能对位于同样深度的管道进行连接,若在地下的不同的深度均分布有管道,则现有的检查井难以实现对它们的连接;而且,现有检查井的横向管道承接口仅设置在井座上,设置的数量受到限制,使得现有的检查井连接管道的数量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检查井只能对同样深度的管道进行连接以及连接的地下管道较少的缺陷,提供一种笼格式井筒,以便由该笼格式井筒构成的检查井能够连接不同深度的管道以及连接较多的管道,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笼格式井筒,其具有一个呈圆筒状的竖向主体,该竖向主体的两端设置成承插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竖向主体的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竖向主体的横向管道承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在圆筒状的竖向主体壁上设有横向管道承接口,因此在由该井筒与井座、井盖连接成检查井时,使得整个检查井具有位于不同深度的横向管道承接口,用于连接地下不同深度的管道。
2、通过在竖向主体壁上设有横向管道承接口,增加了检查井横向管道承接口的数量,使得检查井能够连接更多的地下管道。
3、由于井筒的竖向主体呈圆筒状,因此可以将井筒适当转动使其横向管道承接口对向地下管道进行连接,不受地下管道的来向限制。
4、由于井筒设计成笼格状,在连接成检查井时可以叠加,因此可以通过叠加的方式将井筒的横向管道承接口布置在适当的深度以便连接地下管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笼格式井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笼格式井筒的相互叠加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竖向主体,2-竖向主体的壁,3-横向管道承接口,4-承接口,5-插入段,6-外密封环槽,7-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笼格式井筒的根本发明构思是:其具有一个呈圆筒状的竖向主体1,该竖向主体1的两端设置成承插结构,竖向主体1的壁2上设有连通竖向主体1的横向管道承接口3。
进一步的,以下各段述及的技术特征可以有选择的应用到前段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根本发明构思以使笼格式井筒具有更多的使用价值:
横向管道承接口3与竖向主体1注塑成一体结构,简化制造工艺,保证连接质量。
横向管道承接口3至少为两个,用于连接多个地下管道。
承插结构为设置在竖向主体1一端的承接口4和设置在竖向主体1另一端的与承接口4尺寸相配的插入段5,因此使得该笼格式井筒如同笼格一样进行叠加,以便适用于相应的深度,在插入段5上设置有外密封环槽6用于嵌装密封圈实现相邻两井筒之间的密封。竖向主体1呈等径圆筒状,承接口4形成在竖向主体壁2的内侧,便于制造脱模。为了增加该笼格式井筒的抗变形能力,在其竖向主体1的壁1的外表设置加强筋7来增加其强度。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双环塑胶阀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双环塑胶阀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50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多角度定位的隐形门吸
- 下一篇:一种转炉煤气余热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