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缸过滤盒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4548.1 | 申请日: | 200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1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升;潘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东升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鱼缸 过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盒,是一种鱼缸过滤盒。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人都在家中布置一个具有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水草水族箱,一个生机盎然、苍翠欲滴的水草水族箱不但可以给人带来无比轻松舒适的美感,更能调节居室环境,使人寻回那久违的绿色,而水草水族箱最重要的是调节生态系统的过滤盒,过滤盒里一般需要放置过滤棉进行粗过滤、防止活性炭进行细过滤,最后放置陶瓷环等进行硝化细菌的养殖,而目前的过滤盒一种是整体缸上自带的,但其价格昂贵,一般消费者消费不起,而一般的过滤盒仅设置有过滤棉的位置,无法进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使草缸中的水草无法成活,最终使许多人放弃了养草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缸过滤盒,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解决现有过滤盒无法进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而造成水草无法成活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来实现的:鱼缸过滤盒,包括盒体,在盒体的右侧底部有主进水口,在盒体的左侧底部有主出水口,在主进水口与主出水口之间的盒体内自右至左依序安装有第一遮挡板、第二遮挡板和第三遮挡板,第一遮挡板与盒体右侧之间形成过滤棉槽,第一遮挡板底部与盒体底部之间有间距并形成第一出水口,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之间形成活性炭槽,第二遮挡板的宽度小于于盒体的宽度,第二遮挡板的两侧分别与盒体的前壁和后壁之间有间距并形成两个第二出水口,第二遮挡板与第三遮挡板之间形成陶瓷环槽,第三遮挡板的顶部标高低于盒体的顶部标高,第三遮挡板的顶部与盒体的前壁和后壁之间形成第三出水口。
上述盒体的前壁和后壁内自右至左依序有第一卡槽和第三卡槽,第一遮挡板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卡槽内并能上下移动,第三遮挡板的两端安装在第三卡槽内并能上下移动,在盒体的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分别有第二卡槽,第二遮挡板安装在第二卡槽内并能上下移动。
上述第一遮挡板与主进水口之间的盒体的前壁和后壁上有挡板安装槽,挡板安装槽内安装有挡板,挡板的顶部标高低于盒体的顶部标高,挡板的顶部与盒体的前壁和后壁之间形成第四出水口。
上述盒体上有上盖。
上述挡板上、第一遮挡板上和第二遮挡板上均有不少于一个的出水孔。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能盛放过滤材料的腔室,使过滤盒具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草缸水草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结构图。
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结构图。
图4为图1的C-C向剖视结构图。
图5为图1的D-D向剖视结构图。
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盒体,2为主进水口,3为主出水口,4为第一遮挡板,5为第二遮挡板,6为第三遮挡板,7为过滤棉槽,8为第一出水口,9为活性炭槽,10为第二出水口,11为陶瓷环槽,12为第三出水口,13为第一卡槽,14为第三卡槽,15为第二卡槽,16为挡板安装槽,17为挡板,18为第四出水口,19为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鱼缸过滤盒,包括盒体1,在盒体1的右侧底部有主进水口2,在盒体1的左侧底部有主出水口3,在主进水口2与主出水口3之间的盒体1内自右至左依序安装有第一遮挡板4、第二遮挡板5和第三遮挡板6,第一遮挡板4与盒体1右侧之间形成过滤棉槽7,第一遮挡板4底部与盒体1底部之间有间距并形成第一出水口8,第一遮挡板4和第二遮挡板5之间形成活性炭槽9,第二遮挡板5的宽度小于于盒体1的宽度,第二遮挡板5的两侧分别与盒体1的前壁和后壁之间有间距并形成两个第二出水口10,第二遮挡板5与第三遮挡板6之间形成陶瓷环槽11,第三遮挡板6的顶部标高低于盒体1的顶部标高,第三遮挡板6的顶部与盒体1的前壁和后壁之间形成第三出水口12,这样,水流从第一出水口8进入到活性炭槽9后,在从第二遮挡板5的两侧流入到陶瓷环槽11,再从第三出水口12流到主出水口3,这样的循环方式可增加水滞留的时间,利于进行粗过滤和细过滤。
如图1至4所示,为了便于安装,盒体1的前壁和后壁内自右至左依序有第一卡槽13和第三卡槽14,第一遮挡板4的两端安装在第一卡槽13内并能上下移动,第三遮挡板6的两端安装在第三卡槽14内并能上下移动,在盒体1的底部的前侧和后侧分别有第二卡槽15,第二遮挡板5安装在第二卡槽15内并能上下移动,这样,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水流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东升,未经吴东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45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