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轴承轴向游隙测量仪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3729.2 | 申请日: | 2009-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5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影 |
主分类号: | G01B21/16 | 分类号: | G01B2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02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轴承 轴向 游隙 测量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测量仪器,具体地说就是一种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尤其是能够解决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等特殊轴承落心问题的轴承轴向游隙测量仪器。
背景技术
轴承内外圈及两者之间的滚动体之间的轴向游隙是轴承影响性能和寿命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轴承游隙测量仪器(如专利94226448.7公布的轴承游隙测量仪)具有操作繁琐,测量效率低等问题。
而专利01205452.6披露的轴承轴向游隙测量仪虽然能够测量轴承游隙,但无法解决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落心问题。另一专利98107125.2披露双列圆锥滚子轴承通过让轴承内圈相互旋转的办法消除游隙,与国外成熟的振动落心法相比,也有可靠性和精度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轴承厂家往往不得不采用手工转动轴承内外圈,手工按压和抬起轴承外圈的办法测量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和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等特殊轴承的轴向游隙。严重降低生产效率和测量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率、高精度,尤其是能够解决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落心问题的轴承轴向游隙测量仪器。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通气缸过在竖直方向上压固轴承内圈,并使轴承内外圈相互摆动运动的方法来解决轴承滚子和保持架的落心问题;通过上部气缸对轴承外圈施加竖直向下的压力,下部气缸或下部弹簧向轴承外圈施加竖直向上的压力,测量轴承外圈在轴向产生的位移即是轴承的轴向游隙数值。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通过气缸压固轴承内圈,替代了一般仪器中用螺母和压板固定内圈的办法,极大提高了仪器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明显减轻其劳动强度。另外,当轴承内圈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上下内圈拼合而成时(如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等),在轴承外内圈做相对摆动时,通过气缸压固内圈能够随轴承内圈落心过程调节轴承内圈位置,消除上下内圈之间的多余间隙。这是采用螺母和压板固定轴承内圈无法做到的。另外,通过气缸或弹簧对轴承外圈施加轴向压力,避免了传统测量仪器采用重锤杠杆系统向外圈施加轴向压力时,其轴向压力难以保证与轴承轴心同轴的问题,能够大幅度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并明显提高了测量效率,显著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普通双作用气缸的实施例中,测量仪器的原理简图。
图1中,1上部气缸,2上外圈压模,3弹簧,4上内圈压模,5座体,6传动皮带,7心轴,8待测轴承,9心轴轴承,10下压模,11下部气缸活塞轴。
在图1中,各部件的形状、数量和具体位置仅作说明,并非必要技术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来对本使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在图1中,待测轴承8通过心轴7和上内圈压模4固定在测量仪器上。此时上部气缸1活塞杆的竖直压力是通过弹簧3传递到上内圈压模4。在上内圈压模4压紧内圈的同时,上外圈压模2也随活塞杆下降,压住待测轴承8的外圈。
待测轴承8的内圈固定完毕后,传动皮带6带动心轴7,再由心轴7带动待测轴承8的内圈做相对外圈的摆动,以实现待测轴承8滚子和保持架的落心。
当待测轴承8落心完毕后,由于此时待测轴承8的外圈也受到了上外圈压模2的压力作用,所以此时待测轴承8的外圈将处于竖直方向的最低点,可以通过测量仪表记录下此时外圈的高度数值。
记录外圈的最低点高度值以后,稍抬升(只要抬升几百或几十微米的高度即可)上部气缸1的活塞杆(此时由于弹簧3一直处于压缩状态,虽然活塞杆有所抬升,但弹簧仍能够输出压力,使上内圈压模4继续压紧待测轴承8的内圈),同时使下部气缸活塞杆11向上输出一定的压力(若用弹簧11代替下部气缸11,则上部气缸1的活塞杆上升后,弹簧11会自动推动上升待测轴承8的外圈上升),则测轴承8的外圈将会在下压模的作用下竖直向上移动。当外圈移动到最高点时,可以通过测量仪表记录下此时外圈的高度数值。
将外圈高度数值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其差值即是轴承的轴向游隙数值。
若采用伸缩气缸代替普通双作用气缸作为上部气缸1时,将上内圈压模4固连于气缸活塞杆,将上外圈压模2固连于伸缩气缸的中间缸体上,则内圈压模4和上外圈压模2的位置可相互独立调节。此时可以省略弹簧3,具体操作方法和测量原理同采用普通双作用气缸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影,未经李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37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