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蜗轮减速器回油润滑端盖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23621.3 | 申请日: | 2009-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1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徐凌;许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恒星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瑞安市翔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3222 | 代理人: | 余元成 |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蜗轮 减速器 润滑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器的制造技术领域,是一种有对蜗轮减速器的油路进行持续的分给、回流、甩油和储油、润滑功能的蜗轮减速器回油润滑端盖。
背景技术蜗轮减速器在传动机械中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重要传动件,由于蜗轮减速器内腔是封闭的,其中的零件都是回转体,油路都是顺着回转方向流动的,使在运转时,润滑油的分布很不均匀,且蜗轮的齿面是容易缺油和发热,在缺少油的润滑和油的降温环境中,蜗轮减速器的配件很容易发热,磨损、疲劳,极大的降低了减速器的工作效率和寿命。因此,在现有的减速器制造技术中,要将高速运转的油路能流进每个需要润滑的角落边形成固定的回路,这是难以实现的一对矛盾。
发明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蜗轮减速器回油润滑端盖,以此,解决现有蜗轮减速器的结构对回油润滑上的技术难题。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有壳体,端盖固定孔,输出固定螺孔,凹槽,输出固定螺孔搭子,轴承档和轴承靠挡,在其端盖的壳体中设置有加油孔和甩油片,圆形的加油孔置于端盖固定孔之间,加油孔同轴承挡间隙通联,底端面交接且底于轴承靠挡,输出固定螺孔置于对应端盖固定孔的相同方向位置,一组梯形状的甩油片,相间不均的分布连接在凹槽中的一组输出固定螺孔搭子,该组甩油片设计为6片,其中在加油孔的两侧的两片甩油片相间116°,其他4片均布于64°。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加油孔能使轴承档内侧形成回油通道,便于进行均匀有效的轴承润滑。构造简单的甩油片,它将在急速运转的润滑油甩成不同方向的油路进行持续回油润滑,并能更好的利用端盖的凹槽进行回油,且因凹槽内的压力小于减速器内腔至油路的压力,会将部分金属屑沿积在凹槽内,减少对蜗轮副齿面的损伤,提高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带来的优点是甩油片能扩多回油油路,使润滑油经过减速内腔的表面积与现有减速器相比增加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多,在充分润滑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同时又降低了油温,对节省能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寿命有积极效益。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外壳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视图。
图3是甩油片纵向剖面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铝压铸成型,其端盖固定孔2,输出固定螺孔3,轴承档7,输出固定螺孔塔子8,轴承靠挡9,加强筋6和一组甩油片4a、4b、4c、4d、4e、4f以及加油孔5与壳体1连为一体.以下,结合阅图1和图2,详述实施例的技术内容:在壳体1的两端盖固定孔2的中间开设有一个圆形的加油孔5,上口有螺纹连接的端盖,加油孔5深度延伸至离轴承挡7的2mm处,增置有一个台阶11,台阶11下低面低于轴承靠挡9约2mm左右,其内侧面同轴承靠挡9间隙联通.在加油孔5的两侧设置有加强筋6,加强轴承挡7的刚性和加油孔5的牢固度,随着加油孔5的增加,为此,原来输出固定螺孔3与端盖固定孔2相间22.5°,改置为将输出固定螺孔3旋转22.5°,使之端盖固定孔2与输出固定缧孔3在同一对应位置上.本实用新型一组甩油片的实施最佳方案设定为6片,分别连接在凹槽10中的6个输出固定螺孔搭子8,它的基座12同固定螺孔搭子8的内侧面连接.甩油片的底部厚4mm,项部厚2mm,内侧拔模斜度的角度α15°,外侧拔模斜度的角度β3°,它的高一般为10-30mm,整体形状为带基座12的梯形,参阅图3.在加油孔5两侧的相邻两片甩油片4a和4b之间夹角为116°,另外4片4c,4d,4e和4f正交方向相间的夹角为64°,甩油片的基座12连接输出固定螺孔搭子8的内侧,实现该组两相邻甩油片4a,4b,4c,4d,4e,4f的最大距离.为适应各种蜗轮中心距的要求,与蜗轮14间距5mm-10mm为宜,使本实用新型在运行时,甩油片4在纵、横方向都不会影响蜗杆13和蜗轮14的运转,在不同的运行位置都能起到甩油、回油机持续润滑的积极效果,参阅图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恒星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恒星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3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跨蜗轴电极阵列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医用复合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