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散热装置的电力开关柜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0584.0 | 申请日: | 200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392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松;杨琼宇;杜志婕;何丹;方胜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昌泰电力开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00 | 分类号: | H02B1/00;H02B1/56;H02B1/26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晋英 |
地址: | 325000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散热 装置 电力 开关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开关柜,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散热装置的电力开关柜。
背景技术
市场及资料上的开关柜主要包括有断路器室、仪表室及电缆室,断路器室设有断路器,断路器包括有动触头及静触头,断路器室的动触头及静触头下端与电缆室通常由搁板将其隔开,而断路器工作后,断路器室内会聚集由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为防止断路器室温度过高,通常采用在柜体上端(即断路器室的上端)设置开口,让热量自行排除,但此种方式对热量的排除过慢,断路器室内的温度依然很高,而工作环境过热会造成断路器室内的各零部件的运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工作延时或被温度熔化等情况常常发生,使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该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试验,在断路器室的上端设置一个排风机,以此解决热量排放过慢的问题,但是排风机受电能驱动,则必须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而断路器室上端等待排出的热量会将排风机的导线溶化,导线溶化后的废料落入断路器的触头上会影响到断路器的正常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简单、安全性高、散热快的带有散热装置的电力开关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散热装置的电力开关柜,包括有开关柜本体,开关柜本体内设有断路器室、仪表室及电缆室,断路器室设有断路器,断路器包括有动触头及静触头,所述断路器室的顶端设有排气口,所述的断路器室的动触头及静触头与电缆室之间设有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有风机、固定风机的安装组件及风机的风道,安装组件通过螺钉与开关柜本体连接,所述风机的风道朝向断路器室的动触头及静触头开设。
此项中在断路器室的动触头及静触头与电缆室之间设有散热装置,散热装置中的风机可通过风道将风直接朝向动触头及静触头,使动触头及静触头上的热量快速从断路器室顶端的排气口排出,不仅热量能被快速的排出,由于动触头及静触头产生的热量不会向下运动,风机的导线也就不会由于温度过高而被溶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安装组件包括有朝向断路器室的动触头及静触头设置的上隔板、上隔板两侧对应设置的风机安装板,上隔板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风机的底端与上隔板邻贴设置,风机的两侧端通过固定件与风机安装板连接,风机的顶端处设有下隔板,风机的风口朝向上隔板的出风口设置,所述的下隔板与上隔板通过弯板固定,所述的风道由上隔板、下隔板及风机安装板组合后内部形成的空腔构成。
此项中的上隔板、下隔板及风机安装板即能作为风机的固定件,又能作为风机的风道,结构紧凑、简单。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隔板由两段平行的直板及连接两直板的斜板构成,上隔板与下隔板通过端板固定封闭。
此项中下隔板由两段平行的直板及连接两直板的斜板构成,这样设置是为了使风道中形成一个导向轨道,使风机的风能够沿着下隔板的斜板从上隔板的出风口进入到断路器室内。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风道内设有安全保护机构。安全机构包括设于风机风口处、并构成风道封闭或开启的支撑板及与支撑板铰接连接的活动支撑板,支撑板的横向两端分别与上隔板及下隔板连接,支撑板与下隔板的连接处设有开口,所述的活动支撑板铰接于支撑板开口的下端,活动支撑板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开口一致。
此项中安全保护机构的设置是为了防止电力柜内出现问题,发生爆炸时,其内部的元件不会从风道内飞出,避免操作人员受伤;活动支撑板在风道内没有风时,会与支撑板的开口贴合封闭,而风机开始运作,活动支撑板的角度则会发生变化,沿支撑板旋转,风机的风便能从风道进入断路器室。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昌泰电力开关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昌泰电力开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05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