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储液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9776.X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786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胡美云;朱雄英;陈军;郑初东;苏良业;倪永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永忠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400浙江省嵊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储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液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空调压缩机上的新型储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压缩机的进口端一般都连接有储液器,用来分离经蒸发器后未完全气化的液态制冷剂和溶于制冷剂中的机油。该储液器的结构一般包括圆筒形的壳体,在该壳体的顶部设置进气管,在其底部设置出气管,并在其内部还安装过滤网。工作时,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从进气管进入,通过过滤网过滤,并在离心力作用下使其气液分离,气态制冷剂从出气管流出,液态制冷剂以及机油通过过滤网进入壳体底部,存积在壳体底部的液态制冷剂经蒸发后再从出气管流出,机油从设置在进气管上的出油口流出。上述的储液器存在的缺点是:因储液器的壳体为圆筒形,与压缩机的连接不够紧凑,壳体的高度也较高,使制冷剂循环时间较长,能量损耗较多。另外,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出气管一般都为“一”字形的直通管,因此从中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的流量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工作效率较高、能量损耗较少,制冷剂循环时间较短、循环流量较大,气态制冷剂的流量输出较稳定的新型储液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储液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在上壳体上穿设有直管并在其内部设有一筛网,在下壳体上穿设有弯管,上壳体与下壳体俯视呈月牙状并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穿设在下壳体上的弯管的一端与筛网相邻。上壳体与下壳体俯视呈月牙状的设置,其凹部与压缩机外弧形状相同,在与压缩机的连接比较紧凑,可以缩短制冷剂的循环时间,降低能量的损耗。弯管的设置使流出的气态制冷剂沿着弯管路径流出,使其流量比较稳定。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上壳体的凹部配设有一支架,该支架呈弧形状。上壳体可以通过支架直接焊接固定在压缩机的壳体上,不仅减少了安装的固定零部件,节约了材料,并且因支架为弧形状,其与压缩机的连接时也相对紧凑。
所述筛网与上壳体内部形状相同,都为月牙状。相对增加了制冷剂的循环流量,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焊接密封连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工作效率较高、能量损耗较少,制冷剂循环时间较短、循环流量较大,气态制冷剂的流量输出较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筛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新型储液器,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在上壳体1上穿设有直管3并在其内部设有一筛网5,在下壳体2上穿设有弯管4,上壳体1与下壳体2俯视呈月牙状并通过焊接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穿设在下壳体2上的弯管4的一端与筛网5相邻。上壳体1与下壳体2俯视呈月牙状的设置,其凹部与压缩机外弧形状相同,使与压缩机的连接比较紧凑,可以缩短制冷剂的循环时间,降低能量的损耗。弯管4的设置使流出的气态制冷剂沿着弯管路径流出,使其流量比较稳定,并且该弯管4伸入下壳体2内的一段为弯曲设置,适当降低了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密封连接后的高度,也能缩短制冷剂的循环时间。
所述上壳体1的凹部配设有一支架6,该支架6呈弧形状,上壳体1可以通过支架6直接焊接固定在压缩机的壳体上,不仅减少了安装的固定零部件,节约了材料,并且因支架6为弧形状,在与压缩机的连接时也相对紧凑。所述筛网5与上壳体1内部形状相同,都为月牙状,当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从直管3进入后,要经过筛网5来进行过滤,因筛网5与上壳体1内部形状相同,从而相对增加了制冷剂的循环流量,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在弯管4伸入下壳体2内一段的弯角处设有一出油孔7,主要将存积于下壳体2底部的机油流出使用。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经蒸发器后未完全气化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从上壳体1上的直管3进入,进入后通过筛网5进行过滤,去除杂质,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筛网5后从弯管4流出并进入压缩机内,液态制冷剂以及机油通过筛网5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下壳体2底部,实现气液分离,存积在下壳体2底部的液态制冷剂经蒸发后再从弯管4流出,机油从设置在弯管4上的出油孔7流出并进入压缩机内对其内部零件进行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永忠,未经吕永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97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控制地下采矿中的产品输送的方法
- 下一篇:工作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