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箱体架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9566.0 | 申请日: | 2009-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013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苗通;王一锋;谢德源;计徐军;徐伟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世纪华通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7/04 | 分类号: | B60R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3123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箱体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箱体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箱体架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内部配件当中,越来越多的用到了塑料件,一方面因为塑料件的重量轻,另一方面因为塑料件的加工方便,容易做成各种形状,适合大批量生产。如汽车箱体架现在基本上采用塑料注塑的方法来进行制造,塑料箱体箱与车身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的方法,这样势必在塑料箱体架上设置一些螺栓架以便箱体架与车身的螺栓连接,螺栓架通常采用一些内径与螺栓相匹配的圆筒状结构,垂直固定在箱体架的底板上,螺栓架与整个箱体架是同时一次注塑成型的。我们都知道注塑时的温度都较高,注塑完成后注塑件在冷却过程中会出现收缩,由于在设置螺栓架的箱体架底板处因为螺栓架的存在使得该处的厚度比底板的其它地方要大,所以在设置螺栓架的箱体底板处的收缩要比底板的其它地方要大,这样使底板在螺栓架的反面会出现一个收缩凹槽,影响了箱体架面板的美观,虽然可以采用后道工序来进行补救,如采用表面喷漆或贴皮等,但又会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增加生产成本且能使汽车箱体架在注塑后能保证外表面平整美观的汽车箱体架连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箱体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底板和螺栓架,螺栓架是圆筒状,螺栓架垂直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底板与螺栓架的外径相交的底板上设有一圈凹槽。
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2-3毫米。所述凹槽的宽度为2-15毫米。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底板与螺栓架的相交的底板上设有一圈凹槽,使得在设置螺栓架的箱体架底板处的厚度与底板的其它地方的厚度相一致,所以在设置螺栓架的箱体底板处的收缩也底板的其它地方一样,克服了底板在螺栓架的反面出现一个收缩凹槽,影响箱体架面板美观的缺陷,同时也不必再进行后道工序的修补,使加工成本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螺栓架,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箱体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底板1和螺栓架2,所述螺栓架2是圆筒状,所述螺栓架2垂直固定在底板1上,所述底板1与螺栓架2的外径相交的底板上设有一圈凹槽3。
所述凹槽3的深度为0.2-3毫米。
所述凹槽3的宽度为2-15毫米。
下面结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箱体架的连接结构作进一步描述:由于汽车箱体架与车身的连接通常采用螺栓连接,所以在汽车箱体架的底板上需设置若干个螺栓架,以便使螺栓能与箱体架连接,图1是其中一个螺栓架2以及与螺栓架2相连接的底板上1的剖面图,由于在底板1与螺栓架2的外径相交的底板上设有一圈凹槽3,使得螺栓架2与底板1的连接处的壁厚与底板的其它地方的壁厚大致一样,这样,在注塑后的冷却过程中,使得箱体架的各个部位的收缩一样,在设置螺栓孔2位置的底板1面上不再出现收缩凹陷,使得箱体架的外观更加平整、美观,同时省却了传统工艺中的喷漆或贴皮工序,节省了箱体架的制作成本。
这种连接结构也可以在其它汽车塑料零部件上采用,如手套箱等,因为其它零部件因尺寸大小不同,零部件的壁厚也不同,根据壁厚的大小,凹槽3的深度可以在0.2-3毫米之间选择,如果零部件的壁厚较小,可以采用较小的深度,如0.2毫米,如果零部件的壁厚较大,可采用较大的深度,如3毫米,对于箱体架这类零件,可以采用1毫米的深度,同时,根据壁厚的大小,凹槽3的宽度可以在2-15毫米之间选择,如果零部件的壁厚较小,可以采用较小的宽度,如2毫米,如果零部件的壁厚较大,可采用较大的宽度,如15毫米,对于箱体架这类零件,可以采用7毫米的深度。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汽车箱体架的连接结构,由于在底板与螺栓架的相交的底板上设有一圈凹槽,使得在设置螺栓架的箱体架底板处的厚度与底板的其它地方的厚度相一致,所以在设置螺栓架的箱体底板处的收缩也底板的其它地方一样,克服了底板在螺栓架的反面出现一个收缩凹槽,影响箱体架面板美观的缺陷,同时也不必再进行后道工序的修补,减少加工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世纪华通车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世纪华通车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95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