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亚麻湿纺细纱机多电机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8346.6 | 申请日: | 200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605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徐智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元亚麻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1/20 | 分类号: | D01H1/20;D01H1/22;D01H1/244;D01H5/32;H02P5/00;H02P1/04;H02P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红 |
地址: | 314313浙江省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亚麻 细纱机 电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机械,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亚麻湿纺细纱机上多电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亚麻环锭纺细纱机的工艺电机只有1只,即水槽导纱、喂入、牵伸、加捻、卷绕成形的传动全部只有1只电机来驱动,造成实际生产中工艺调节比较复杂(通过更换牙轮),同时在纺纱过程中落纱后再开机,断头率相当高,影响了设备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工艺调节简单、纱线断头率低的亚麻湿纺细纱机多电机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亚麻湿纺细纱机多电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牵伸装置和锭子的传动,其特点是包括2只、3只、5只电机,分别传动亚麻湿纺细纱机中的喂入罗拉、牵伸罗拉和锭子,每只电机均与变频器连接,各电机之间通过程序控制器控制。
本实用新型包括2只电机,一只电机传动双侧的喂入罗拉和牵伸罗拉,另一只电机传动锭子,每只电机均与变频器连接,两只电机之间的运行通过程序控制器来控制。
本实用新型包括3只电机,一只电机传动双侧的喂入罗拉,第二只电机传动双侧的牵伸罗拉,第三只电机传动锭子,每只电机均与变频器连接,三只电机之间的运行通过程序控制器来控制。
本实用新型包括5只电机,两只电机分别传动一侧的喂入罗拉和牵伸罗拉,另外两只电机分别传动另一侧的喂入罗拉和牵伸罗拉,第五只电机传动锭子,每只电机均与变频器连接,五只电机之间的运行通过程序控制器来控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程序控制器主要用来控制锭速、喂入速度、牵伸速度,可以直接设定纺定速度、牵伸倍数及捻度。通过程序控制器来控制电机的运动速度和启动停止时间。2、将亚麻湿纺细纱机中各工艺传动机构由单独电机传动,工艺的设定及更换只需调整程序控制器的参数来完成,不需要象传统工艺一样更换齿轮,使操作更加简单,并且可以实时进行直观的数据观察。3、可以通过程序控制器设定各电机的运行参数,可以控制开机时锭子先启动再启动牵伸喂入罗拉,同时也可以控制停机时先停止牵伸罗拉再停止锭子,以此来达到开机减少断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2只电机M1和M3,电机M1分别与亚麻湿纺细纱机双侧的喂入罗拉2和牵伸罗拉3连接,用于传动喂入罗拉2和牵伸罗拉3。电机M3与锭子4连接,用于传动锭子4。所述电机M1、M3分别与变频器S1、S3连接,变频器S1、S3均与程序控制器C连接,通过程序控制器C来控制两只电机之间的运行。
实施例2
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3只电机M1、M2和M3,电机M1与亚麻湿纺细纱机双侧的喂入罗拉2连接,用于传动喂入罗拉2。电机M2与牵伸罗拉3连接,用于传动牵伸罗拉3。电机M3与锭子4连接,用于传动锭子4。所述电机M1、M2和M3分别与变频器S1、S2和S3连接,变频器S1、S2和S3均与程序控制器C连接,通过程序控制器C来控制三只电机之间的运行。
实施例3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5只电机M1、M2、M3、M4和M5,电机M1、M2分别与亚麻湿纺细纱机单侧的喂入罗拉2-1、牵伸罗拉3-1连接,用于传动喂入罗拉2-1、牵伸罗拉3-1。电机M3、M4分别与亚麻湿纺细纱机另一侧的喂入罗拉2-2、牵伸罗拉3-2连接,用于传动罗拉2-2、牵伸罗拉3-2。电机M5与锭子4连接,用于传动锭子4。所述电机M1、M2、M3、M4和M5分别与变频器S1、S2、S3、S4和S5连接,变频器S1、S2、S3、S4和S5均与程序控制器C连接,通过程序控制器C来控制五只电机之间的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元亚麻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元亚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83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