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旋转体训练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4809.1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14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仙;陈玉玲;朱天明;史光辉;隋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3B69/00 | 分类号: | A63B69/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 高 |
地址: | 315100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体 训练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操训练器材,特别是用于鞍马训练的全旋转体训练器。
背景技术
鞍马动作是竞技体操男子项目中以控制全旋类转体动作高度平衡为主要特点的项目,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要求比较高。鞍马项目的动作除了上法、下法、交叉之外,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在鞍马全旋的基础上发展的,全旋动作的规范要求是身体各点的连续运动轨迹为伞形运动轨迹,从俯视看人脚的运动轨迹为接近圆形的封闭曲线,从侧面看人体脚的运动轨迹不在一个平面上,速度快时脚的轨迹高,速度慢时脚的轨迹也降低,有波浪状的高低起伏。全旋的动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全旋发展的各种动作质量。因此各国都比较重视在儿童训练阶段的全旋训练质量和训练方法。
CN86106644A,提出的训练方法最初起源于美国,此类训练方法主要不足是脚部运动轨迹基本在一个平面内,微小的起伏不符合全旋规范的技术要求。悬挂的绳索都在3米左右或更短些,练习时吊桶负重后向心力较大不利脚部转动。
CN2392561提出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相比转动虽然灵活,但脚的运动轨迹仍然在圆盘上的一个平面上。全旋动作看不出脚的运动轨迹有高低变化,且重心高没有安全保护容易发生危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设计一种完全符合全旋动作训练规范要求的训练器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另一技术问题是设计带安全保护装置的鞍马全旋转体训练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全旋转体训练器,它包括鞍马头、立柱、以立柱为中心的水平旋转体,其特征在于旋转支架的一端与三角支架的直立杆相连接,三角支架直立杆和相对应斜杆的上端连接一斜面滑道,斜面滑道上设带滑轮的脚套支架,脚套支架的上端支撑着脚套转动件。
所述的水平旋转支架为上下二条与地面平行的水平伸缩杆,其一端固定在立柱上,另一端与三角支架的直立杆固定组成与地面垂直的长方形支架。
所述的三角支架由一直立杆和二个斜杆组成,直立杆下端与一斜杆下端交叉相连接,三角支架另一斜杆的两端分别与直立杆和斜杆的上端相杆连接形成滚轮轨道并支撑脚套支架。
所述水平旋转体中间设有可调节高度的保护架和调节扭。
所述脚套转动件由脚套支架、脚套外环、脚套内环和脚套中轴组成,脚套支架上端支撑在脚套中轴的两端和脚套内外环的两侧,脚套支架下端为设在滑道内的平板,平板的前后端设滚轮。脚套转动件跟随水平旋转支架作圆周运动的同时沿着斜面的滑道作上下运动。当人体在鞍马上进行全旋转体训练时,随着身体的摆动旋转支架带动身体连续作圆周运动,人体各部位连续运动轨迹就呈伞形运动轨迹。由于人体双脚套在脚套转动件内,脚套转动件又跟随水平旋转支架圆周运动的同时沿着斜面滑道作上下运动,从而产生圆周运动与上下运动相叠加的运动效果,即产生圆周运动轨迹和水平波浪形运动轨迹相结合的形态效果,也就完全符合全旋动作训练的标准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部份结构局部剖面图,其中图2a为脚套转动件局部剖面图,图2b为脚套支架局部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作训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全旋转体训练器的构造参看图1所示,它包括固定部分、水平旋转体、三角支架和脚套转动件三部分。固定部分由底座1、立柱2和马头7组成。立柱2与马头7和底座1呈工字形结构,是整个全旋转体训练器的固定部分。
水平旋转体包括旋转体支架4、旋转体伸缩杆5、保护架8、三角架直立杆9和立柱2及其上下轴承3、6,立柱的上下轴承3、6将上下旋转体支架4固定在立柱2上,上下旋转体支架4的另一端与上下旋转体伸缩杆5相套合,旋转体伸缩杆5的一端套在旋转体支架4套管内,并由伸缩杆调节扭固定,上下旋转体伸缩杆5的另一端与三角架直立杆9相垂直固接,并可由直立杆调节扭固紧或调节相对地平面的高度。
三角支架包括三角架直立杆9及调节其离地面高度的调节扭11、三角架斜杆10及调节其长短的调节扭12和滚轮轨道13,直立杆9的下端与斜杆10下端交叉连接,三角架的另一斜杆则为滚轮轨道,其两端分别与直立杆9和斜杆10的上端相连接。形成滚轮轨道13支撑着脚套支架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4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麻将机洗牌机构防堵装置
- 下一篇:消防带理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