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异管端活接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3596.0 | 申请日: | 2009-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653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国林 |
主分类号: | F16L25/14 | 分类号: | F16L25/14;F16L33/04;F16L2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浙江省富阳市金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管端活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接器件,尤其用于连接异种管端的管接器件。异种管端/异管端,是随异种管道称谓的异种管道的管端,异种管道指软性管道与刚性管道,用软性材料如胶或塑胶制成的为软性管道即软管,用刚性材料如金属或工程塑料制成的为刚性管道即刚管。
背景技术:
传统的异管端管接器件,是一种软管端接头与刚管端接口同体的铜质管接器件。由于软管端接头与刚管端接口的连接处容易断裂,加上黄铜材料质地较脆,无法以铜翻砂浇注工艺成型该管接器件;又由于铜的熔点较高,且对钢制模具损害很大,会使异管端管接器件产品的成本太高、市场较难承受,也无法以铜压铸工艺成型该管接器件。所以,传统的异管端管接器件,只能直接用对边尺寸与刚管端接口的对边尺寸一致的六角铜棒通过机床加工成型。正是这样,才使软管端接头外缘之外的部分和中孔部分、刚管端接口的内腔部分,都是以机床加工除去。可见,传统的异管端管接器件,是在高成本条件下存在的。
还有,传统的异管端管接器件与异管端连接时,必须先连接刚管端再连接软管端。如果,先连接软管端再连接刚管端或者先拆除刚管端再拆除软管端,都会使软管端接头及防滑筋在软管端管孔内转动、防滑筋及毛刺会割破软管端的内壁;即使先连接刚管端,也会在软管端连接过程中,使刚管端与刚管端接口的连接受到松动,影响管道连接的密封效果。
因此说,用于连接异管端的管接器件,无论从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出发,还是从连接方式与连接要求出发,都很有必要对传统的异管端管接器件进行结构重组与产品更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种异管端活接,其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整体由软管端接头和刚管端接口组成,而且,将软管端接头与刚管端接口设成了各自为体的部件,还设有了密封圈部件,通过部件组装,将密封圈部件,以其设有的凹槽套于密封扣,安装在软管端接头部件的接口连接端上,将装有密封圈的软管端接头部件,以软管连接端穿入接头孔、接头连接端的内壁挡住挡圈,安装在刚管端接口部件上,以此整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将软管端接头、刚管端接口,设置成各自为体的部件,同时增设了密封圈部件,又通过部件组装,就整合成了异管端活接,就能以软管端接头连接软管端、以刚管端接口连接刚管端、以密封圈与刚管端密封。异管端活接与传统的异管端管接器件相比,不但,材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加工软管端接头部件只需采用与挡圈直径相同的圆柱铜棒就行了、刚管端接口部件可以采用铜翻砂浇注工艺成型,而且,可不分先后地连接异种管端,以接头连接端的内壁跟挡圈相对转动,有效地避免了软管连接端在软管端的软管孔内转动、防滑筋及毛刺割破软管内壁,还明显提高了管道连接效果,刚管端与刚管端接口之间,不会在连接软管端的过程中受到松动。该技术方案,对异管端管接器件,既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结构、优化了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异管端活接的结构纵剖示意图;
图2,是用异管端活接连接软管端和刚管端的纵剖示意图。
图中的:1、软管端接头/软管连接端 2、防滑筋 3、中孔 4、接头孔 5、接头连接端 6、挡圈 7、接口连接端 8、密封槽 9、密封扣/凹槽 10、刚管端接口 11、密封圈 12、内腔壁/螺纹/内螺纹/外螺纹 13、刚管连接端 14、软管孔 15、软管端/管端 16、抱箍 17、螺钉 18、端面 19、刚管端//管端 20、刚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异管端活接,如图1及图2中所示,其整体,由软管端接头1和刚管端接口10组成,而且,将软管端接头1与刚管端接口10设成了各自为体的部件,还设有了密封圈11部件,通过部件组装,将密封圈11部件,以其设有的凹槽9套于密封扣9,安装在软管端接头1部件的接口连接端7上,将装有密封圈11的软管端接头1部件,以软管连接端1穿入接头孔4、接头连接端5的内壁挡住挡圈6,安装在刚管端接口10部件上,以此整合。
如图1及图2中所示的异管端活接,由软管端接头1和刚管端接口10组成,而且,将软管端接头1以两端分别为软管连接端1与接口连接端7、刚管端接口10以两端分别为接头连接端5与刚管连接端13,设成各自为体的部件,还设有了密封圈11部件。其中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国林,未经徐国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35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