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外槽进出水式水辅注塑成型水针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2444.9 | 申请日: | 2009-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27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何建军;姜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建军 |
主分类号: | B29C45/57 | 分类号: | B29C45/57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官明 |
地址: | 318020浙江省台州市黄***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出 水式水辅 注塑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辅助加工塑料产品的注射成型生产系统,特别是涉及水辅注塑的水针。
背景技术
水辅助塑料注射成型技术是近几年由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发展而来的,是最新的注射成型技术之一,所述的气体辅助塑料注射成型技术是采用氮气作为工作介质注入塑料熔体中形成空腔,气辅塑料注射成型技术的缺点为:一是由于气体的传热性和热容较低,冷却效果仍不理想;二是对于几何尺寸或内腔较大的制件的生产仍存在各种缺陷及相对较大的残留壁厚;三是控制精度和重复性不好;四是气辅成型不适合制造薄壁零件,尤其是对表面品质要求较高的产品。所述的水辅助塑料注射成型技术是利用经过过滤的自来水作为工作介质,水介质相对于气体具有不可压缩性、高热传导率、高比热容等优点,使得水辅成型比气辅成型拥有更短的冷却时间和成型周期、更高的产品质量(内表面光滑、厚度均匀等)、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生产效率等优势,通过水辅成型水液压系统产生高压水并快速注射到塑料熔体中形成中空腔,工艺过程如下:首先向模具的模腔内注射熔体,并由一个阀门封闭模腔末端,待熔体完全充满模腔后,打开注水阀的同时,将溢料阀打开,从而使注入的水能够推动中间的熔体进入溢料井,溢料井腔是封闭的,可以实现保压,水可以通过重力、蒸发或注入干燥空气被排出和清除。但是利用重力和蒸发等方法排水时,不易于回收水,不利于环保,水资源浪费大。如专利申请号20071014344342.42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水辅成型生产的水针,通过针套与模具、芯杆与针套之间的直接密封,实现气体和水的零泄漏,并且该水针可完成水辅成型技术所需的进水、进气和排水的所有供排水功能,但是其存在着如下缺陷:第一,水针芯杆和水针套管的结构复杂,如在水针芯杆中制有阶梯孔,加工麻烦,工艺成本高;第二,水针芯杆依靠弹簧传递作用力,使水针芯杆与水针套管的口部打开,从而实现进水和排水,而弹簧的性能不稳定,易失效;第三,其进水流道与排水流道为不同的两条流道,结构复杂,加工麻烦;第四,整个水针装置体积大,不能用于小模具,使用范围有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集进水、进气和排水于一体,构造简单,制造、加工方便,结构紧凑,体积小,可适用于各种模具,使用范围广泛,并且性能稳定,既能防止气体泄漏,又能防止水介质和塑料熔体溢出,还能有效排出水道内的水,达到合理回收水资源的外槽进出水式水辅注塑成型水针。
本实用新型外槽进出水式水辅注塑成型水针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模具,模具制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装有水针,所述的水针包括水针套管和水针套管内的水针芯杆,模具中制有进水流道和进气流道,进水流道外连接供水装置,进气流道外连接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针套管与水针芯杆之间有间隙,其间隙连通进气流道和模具的模腔,水针套管的中部制有水槽,水槽连通进水流道,水针套管的尾部外壁制有进水槽,进水槽连通水槽和模具的模腔。
本实用新型的外槽进出水式水辅注塑成型水针,其水针芯杆与水针套管之间有间隙,其间隙很小,仅能使高压气体通过,却能防止塑料熔体和水倒流,所以使进水流道、水槽、进水槽和模腔始终保持畅通状态,进水和排水方便,而无需依靠弹簧推动来实现进水和排水,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当模腔内充满塑料熔体后,高压水从进水流道、水槽、进水槽一直进到模腔内,高压水快速推动塑料熔体向前运动,形成水穿透效果,使制品形成均匀壁厚,之后,高压气体从进气流道进入水针芯杆和水针套管间的缝隙后再进入制品内的水腔,将水腔内的水置换出来,置换出的水又从进水槽流入水槽,经进水流道排出后回到原来的供水装置中,达到合理回收水资源的目的,排水流道与进水流道为同一流道,制造方便,结构紧凑,体积小,适用于各种大大小小的模具,使用范围广泛。此外,水针套管和水针芯杆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一体化设计、可靠性高的特点,适合于系列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建军,未经何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24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