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推式自动码砖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1704.0 | 申请日: | 2009-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759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杨云春;李树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云春 |
主分类号: | B62B1/10 | 分类号: | B62B1/10 |
代理公司: | 红河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跃平 |
地址: | 652304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推式 自动 码砖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建筑、装修等施工现场使用的手推式自动码砖车。
背景技术
砖是普通的建筑材料,不论建筑、装修、改造等工程都会砌墙,都需要砖。现有的供运砖块的方式是用汽车或者手推车将砖块杂乱无序地往场地一倒就了事,这样做的缺点是工人师傅取砖块时不十分顺手,工效较低,其次是碎断砖块比较多,会造成许多无谓的损耗,增加额外开支,不符合精简节约的原则。人们希望有一种能快速高效地将砖块自堆码、使之整齐有序的工具来克服这种问题,但目前还没有见到这样的工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快捷、高效、安全、方便、能明显减少砖块碎断的手推式自动码砖车,以克服用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这种手推式自动码砖车,它有车底盘、车轮、车轴、手把,其特征在于车底盘的尾端有两根侧立档,中间有中立档,侧立档和中立档间的间隙小于砖块长度,车底盘前半部的两侧焊有两个支脚。
车底盘前半部两侧焊接有前吊扣,两立档上有后吊扣。此四个吊扣适应吊车将整个自动码砖车连同所载砖块一起吊到高层建筑场地。
支脚为独脚或框性支脚,以便倒砖时手握后拉。
两侧立档有向中立档的倾斜度,以便车体从砖块中抽退出来。
车底盘上固定一块车板,以便倒退码砖时,砖块整齐下滑。
为加强两侧立档的强度,在侧立档和车底盘之间焊接有斜拉条。
使用时,人工将砖堆码在车板上,一般是对着中立档与侧立档的间空堆成两排2-3层,平地上手推到用砖处,手把上抬,将车向后立起,两侧立档和中立档对准事先准备好的空槽一放,车轮就悬了起来,用力往后一拉,砖就成两行多层整齐地堆放在地了。
如果要将砖运往高层楼层,只需用吊车通过前吊扣后扣和后吊扣及钢绳就可以吊到现场。照同样方法自动码好砖,再将推车放下就可以连续不断地运送了。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倒车码砖时一次性完成,不用人工再次整理,一倒就自动形成两行多层的砖堆,整齐有序,取用方便。由于没有砖块间的碰撞和磨擦,砖块不会碎断或碎断率极低,可以减少许多无谓损耗,节约建筑成本。一人操作,使用方便、快捷而又安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普遍适用于各类建筑和装修需要砖块的场所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1-3中各零部件标号如下:
1-支脚;2-手把;3-前吊扣;4-车板;5-车轮;6-车底盘;7-车轴;8-斜拉条;9-后吊扣;10-侧立档;11-中立档;12-底盘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车轮(5)、车轴(7)为现有市售普通手推车的标准配件,长度86cm。车底盘(6)用圆管、方管、角钢、槽钢等型材制作成一个大致的矩形框,用底盘固定件(12)固定于车轴上。就目前的车型而言,车底盘一般有四个边框条和一个中条组成,在车底盘尾端处焊接两根侧立档(10)和一根中立档(11),侧立档用角钢焊,中立档用方形钢管焊。在两侧立档顶各焊一个后吊扣(9);在车底盘的前两侧各焊一个前吊扣(3),前、后吊扣的高度基本一致,便于吊钩或绳索伸入和退出。车底盘的前部两侧还焊接车的手把(2)用支脚(1)。
为加强侧立档强度,加焊斜拉条(8)于车底盘和侧立档间。
中立档和侧立档间的间隙宽度约为20cm。
为便于抽退,两侧立档略微向内倾斜0.5cm。各立档的高度为35cm。
本例在车底盘上铺一块车板(4),以增强码砖的整齐下滑的效果。
本例的自动码砖车做好后的外形尺寸是长155cm,宽86cm,地面到手把的高度为40cm,总高度73cm。
经试用,一车可装运砖块达100块,两行三层至五层。自动堆码整齐,无明显碰撞,倒砖时声音小,砖的碎断率在普通手推车是6-15%,而本例的这种手推式自动码砖车却几乎为零。砌墙工效可以平均提高10-20%,工人特别喜欢。
当把本例的车体加宽三分之一,时中立档增为两根,每一次运和码的效率就能成倍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云春,未经杨云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17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