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温控旋转卧式炒锅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1612.2 | 申请日: | 200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131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辛荣昆;辛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辛荣昆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祥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和 琳 |
地址: | 650000云南省昆明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控 旋转 卧式 炒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用于炒货用的炒锅。
背景技术
目前,在小型企业的食品加工中,制作各种炒货常用两种样式的炒锅。一种是煤炉形式,将炒锅放置在煤炉当中进行旋转,将锅加热再把锅里的食品炒熟;另一种是搅拌机形式,锅底设置加热和搅拌装置,通过搅拌装置不停翻动锅内食品将其炒熟。这两种样式的炒锅均采用外部加热的方式,大部分的热量未能被炒锅吸收而是散发到空气当中,因此热量利用率较低。另外,煤炉形式的炒锅由于采用煤做燃料,因此不仅产生大量烟尘污染环境,而且也不符合目前的产业政策。而搅拌机形式的炒锅由于仅仅是炒锅底部加热,即便有搅拌机搅拌,也难免造成炒不均匀,影响炒货品质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就是现有的小作坊炒锅热量利用率低,炒货炒得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温控功能、电加热、旋转卧式炒锅。
本实用新型的温控旋转卧式炒锅,包括支承架、滚筒锅体、轴和动力装置,轴安装在支承架上,滚筒锅体安装在轴上,动力装置带动滚筒锅体旋转,其特征在于轴两端固定在支承架上,滚筒锅体一端设置皮带轮,皮带轮安装在轴上设置的轴承上,由动力装置通过皮带轮带动滚筒锅体旋转,滚筒锅体内部的轴上设置若干电加热管。
所述的轴为空心轴,中间由隔片隔断,一端设置电加热管,电源线从轴内穿入与电加热管连接,另一端上设置一气孔。
上述的轴上还设置有一温度探头,该探头与温控器相连接,当探头感应滚筒锅体内的温度超过设置的温度时,温控器作用切断电加热管的电源,停止加热。
所述的滚筒锅体上设置有门板,通过门板进料或出料。
所述的滚筒锅体沿轴方向内壁上设置刮料板,刮料板能带动炒料,保证炒料在随滚筒锅体旋转过程中充分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温控旋转卧式炒锅,轴固定在支承架上,电源线穿过轴心与设置在轴上的点加热管连接,动力装置仅带动轴上的皮带轮,皮带轮带动滚筒锅体旋转而不会使轴旋转,因此轴和轴上的电加热管和电源线均静止不动,因此不会引起绕电源线,而滚筒锅体内的电加热管直接加热滚筒锅体的空气、滚筒锅体内壁和炒料,使物品在随滚筒锅体旋转过程中加热,起到炒货的目的,因此热利用率高。轴一端设置气孔,可以将滚筒锅体内的气体适当排出,保证锅体内的压力。温度探头和温控器控制滚筒锅体的温度,防止炒锅内温度过高,炒糊炒料。
本实用新型的温控旋转卧式炒锅,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因此环保、干净卫生,整个加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炒货品质均匀,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炒锅外加热的方式,而是采用炒锅内加热的方式,有效的利用了热量,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轴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滚筒锅体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2、图3中的附图标记是:滚筒锅体1、轴2、支承架3、皮带轮4、轴承5、皮带6、电机7、隔片8、电加热管9、电源线10、气孔11、刮料板12、门板13、温度探头1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温控旋转卧式炒锅,三角支承架3顶部固定一根轴2,滚筒锅体1为中空圆桶状,滚筒锅体1一端设置一皮带轮4,皮带轮4安装在轴承5上,轴承5安装在轴2上,皮带轮4通过一皮带6与电机7连接,电机7带动皮带轮4转动,从而带动滚筒锅体1旋转。轴2为空心轴,中间由隔片8隔断,一端设置六个电加热管9,加热管9一侧轴2上设置温度探头14,该温度探头14与温控器相连接,当温度探头14感应滚筒锅体1内的温度超过设置的温度时,温控器作用切断电加热管9的电源,停止加热。电源线10从轴2内穿入与电加热管9和温度探头14连接,轴2另一端上设置一气孔11,由于轴2由隔片8隔断,气孔11中的气不会走向电加热管9一端,因此不会造成水蒸气引起电源线短路等情况,滚筒锅体1沿轴2方向内壁上设置四片刮料板12,能保证炒料随锅体充分旋转并加热。滚筒锅体1上设置有门板13,通过门板13进料或出料。该电加热管9功率为3w,炒80~90kg炒料,需时0.5h,炒出的物品炒制均匀,整个设备不产生任何烟尘,节能环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辛荣昆,未经辛荣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16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煤电厂烟气SCR脱硝技术喷氨系统的混合管
- 下一篇:一种可移动后备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