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松墨天牛诱捕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11229.7 | 申请日: | 2009-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496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肖春;伍苏然;喻盛甫;周平阳;胡先奇;王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A01M1/02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宏珍 |
地址: | 650000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牛 诱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属害虫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松墨天牛(Monchamus a/ternatus Hope)又名松褐天牛,是林业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松树会造成的直接危害:其幼虫危害生长势弱松或濒临松的韧皮部及木质部,破坏、切断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养分运输,影响松树生长,从而造成成片松树枯死;成虫则在补充营养期在健康松树的嫩枝上形成伤口,使之枯死。间接危害则是:传播松材线虫病(Bursaphe lenchus xy/ophi/us),松材线虫则是致死松树的元凶。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该松材线虫病是国际、国内检疫性线虫,受害的松木不能作为经济木材,从而会给林业资源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受害林区生态环境、自然景观都遭到严重破坏,更对我国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松墨天牛对松材线虫为害过程中起到了携带、传播、协助侵入松树的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控制松材线虫病蔓延,关键是要控制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在林间的种群数量。
但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由于松墨天牛是蛀干害虫,幼虫在寄主枝干的木质部内越冬,给防治工作增大了难度。传统的打孔注射农药防治幼虫的化学防治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很难大面积应用。喷洒农药防治成虫一定程度上可压低虫口密度,但成虫羽化时间不一致,延续期长,成虫个体的活动产卵期不长,喷药时间难以把握;若大量喷药不仅杀伤天敌还污染环境;而且松墨天牛羽化盛期正值雨季,药剂常遭雨水的洗涤冲刷,导致持效期短。生物防治却受地理环境、气候等生态因素和松墨天牛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制约,而且防治成本高,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在松墨天牛防治上多采用成虫诱杀法。成虫诱杀是采用诱捕器结合引诱剂诱杀成虫的一种方法。目前,有不少天牛诱杀装置的发明,如“天牛诱捕器”(专利申请号:99253657.X),“林间组装式天牛捕捉器”(专利申请号:200720026597.2),“桶形诱捕器”(专利申请号:200720305637.7),及“松褐天牛诱捕器”(专利申请号:03228655.4)。现有这些用于松墨天牛的诱捕装置虽基本能捕捉松墨天牛成虫,但仍然存在引诱效果欠佳、不易监测松墨天牛诱杀状况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引诱效果佳松墨天牛诱捕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松墨天牛诱捕器,包括圆柱型主体(3)、漏斗状接虫器(6)、与接虫器(6)下端连接的集虫瓶(7),其中:
a.褐色圆柱型主体(3)上端设有能揭开的盖子(2)、外表面上对称开有数十个直径为2~3mm的引诱剂散发孔(4)、外侧面上焊有互成120°的三片褐色的挡虫翅板(5),翅板(5)顶端各栓有一根铁丝并集成一束成为挂钩(1),翅板(5)下端用螺丝钉铆在接虫器(6)上,翅板(5)长于主体(3)5~10cm;
b.内壁光滑的接虫器(6)的上部开口直径大于主体(3)直径8~12cm;
c.与接虫器(6)连接的内壁光滑的集虫瓶(7)的底部开有数个漏水孔(8)。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引诱效果佳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与有效的引诱剂结合实用,能高效率地诱捕松墨天牛成虫,还能诱得吉丁虫、叩头甲、象甲、小蠹虫、金龟子及其他天牛的林业害虫。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松墨天牛诱捕器,包括圆柱型主体(3)、漏斗状接虫器(6)、接虫器(6)下端连有集虫瓶(7),其中:
a.褐色圆柱型主体(3)上端设有能揭开的盖子(2)、外表面上对称开有20或30个直径为2或3mm的引诱剂散发孔(4)、外侧面上焊有互成120°的三片褐色的挡虫翅板(5),翅板(5)顶端各栓有一根铁丝并集成一束成为挂钩(1),翅板(5)下端用螺丝钉铆在接虫器(6)上,翅板(5)长于主体(3)5或10cm;
b.内壁光滑的接虫器(6)的上部开口直径大于主体(3)直径8或12cm,
c.与接虫器(6)连接的内壁光滑的集虫瓶(7)的底部开有5或10个漏水孔(8),集虫瓶(7)采用透光性好的材料制成。
使用方法如下:
步骤1:将主体(3)上的盖子(2)打开,将引诱剂瓶放入主体(3)内,然后盖上盖子(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农业大学,未经云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1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