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外漏电动两通阀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10673.7 | 申请日: | 200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1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清海;董民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博日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F16K5/06;F16K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电 动两通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外漏电动两通阀,属于五金电器制造领域。当电源接通后通过齿轮的转动下,驱动本装置的连动机构将阀门关闭。由于磁环内套与阀体上端紧密相连从而达到阀门无外漏。
背景技术
电动两通阀,用于控制中央空调系统、制冷、采暖系统管道的开启或关闭,达到控制室温之目的装在风机盘管的回水管上,当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它就自动关闭,通过阀门关闭和开启,使室温始终保持在温控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起到了节能作用。但是老式的电动两通阀,使用时间一长就会存在着漏水的弊病。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启,关闭动作可靠,简单方便的无外漏电动两通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开启,关闭动作可靠,使用简单的无外漏电动两通阀,可以自行关闭阀门。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磁环内套与阀体上端紧密相连,当电源接通后通过齿轮的转动下,驱动本装置的连动机构将阀门关闭从而达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结构上无外漏电动两通阀是由电机,螺丝,手柄,复位弹簧,外磁环,磁环外套,阀体,连接杆,外壳,齿轮,齿条,内磁环,磁环内套,密封垫等组成。电机位于外壳内部的最上部,齿轮位于外壳的内部电机的底部右端并与电机相连接,齿轮的下部套在外壳内部的齿条右端的空洞内,齿条的左端上部是手柄,手柄的左端位于外壳的外部右端位于外壳的内部,手柄与齿条之间用螺丝上下相连接,齿条中间部分镶嵌在外壳内部的磁环外套的上端,磁环外套的外围是复位弹簧,内部与外磁环的外围相连接,外磁环的内部与磁环内套的外围相邻,磁环内套的内部与内磁环的外围相邻,内磁环与连接杆的上部相连接,连接杆的下部位于阀体的内部,与密封垫相连接,阀体的上端与外壳的底端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外磁环和内磁铁,可以使用一个也可以使用多个,其效果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同时也适用于电动三通阀,其效果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开启,关闭动作可靠,当电源接通后通过齿轮的转动下,带动本装置的连动机构,将阀门关闭,结构简单无外漏。
附图说明
图:本实用新型的侧剖原理图
图中:1、电机,2螺丝,3手柄,4复位弹簧,5外磁环,6磁环外套,7阀体,8连接杆,9外壳,10齿轮,11齿条,12内磁环,13磁环内套,14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将电机(1)装在外壳(9)内部的最上部,齿轮(10)装在电机(1) 的底部的右端,齿轮(10)的下部套在外壳(9)内部的齿条(11)右端的孔洞内,齿条(11)的左端上部是手柄(3),手柄(3)的左端装在外壳(9)的外部右端装在外壳(9)的内部,手柄(3)与齿条(11)之间用螺丝(2)上下相连接,齿条(11)中间部分镶嵌在外壳(9)内部的磁环外套(6)的上端,磁环外套(6)的外围套上装在外壳(9)内部的复位弹簧(4),内部装上外磁环(5)并与其外围相连接,在外磁环(5)的内部装上磁环内套(13),磁环内套(13)的内部装上内磁环(12),内磁环(12)的内部与连接杆(8)的上部相连接,连接杆(8)的下部装在阀体(7)的内部,与密封垫(14)相连接,阀体(7)的上端与外壳(9)的底端相连。至此本实用新型无外漏电动两通阀,全部组装完毕。
使用时,将首先将阀门按照正确的方向连接,接通电源,当电机(1)处于通电状态时,带动齿轮(10)转动,齿轮(10)转动的同时带动齿条(11)的转动,磁环外套(6)在齿条(11)的转动下随之转动,由于外磁环(5)与磁环外套(6)相连接所以外磁环(5)也随着磁环外套(6)进行转动,内磁环(12)受到外磁环(5)磁力作用的同时转动,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连接杆(8)转动,使密封垫(14)将阀门关闭,由于磁环内套(13)与阀门上部紧密连接,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无外漏电动两通阀的目的。实践证明此种方法生产的无外漏电动两通阀不但工作可靠,而且价格低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博日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博日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106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