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漏电保护插座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7190.1 | 申请日: | 200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5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华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华道 |
主分类号: | H01R13/713 | 分类号: | H01R13/713;H02H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赵郁军 |
地址: | 32560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漏电 保护 插座 | ||
1.一种新型漏电保护插座,它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可实现漏电保护插座有/无电源输出的控制电路板,在该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一对电源火线、零线输入金属片(16A、15A)、至少一对电源火线、零线输出端(81、80)、用于检测漏电流的差动微分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火线、零线输入金属片(16A、15A)的一端向下弯曲90度,穿过差动微分变压器焊接在电路板上;
所述电源火线输入金属片(16A)的另一端设有两个静触头(53和16);电源零线输入金属片(15A)的另一端设有两个静触头(52和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漏电保护插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源火线输出端(81)上铆接/焊接有一第一弹性金属片(21),在第一弹性金属片(21)的端部设有一个第一动触点(23);在电源零线输出端(80)上铆接/焊接有一第二弹性金属片(20),在弟二弹性金属片(20)的端部设有一个第二动触点(22);
在所述壳体内的中层支架(3)一侧设置有一输出导电金属片(14),在输出导电金属片的一端铆接有一根第三弹性金属片(51),在弟三弹性金属片(51)的端部设有一个第三动触点(55);同样,在中层支架(3)另一侧设置有一输出导电金属片(13),在输出导电金属片(13)的一端铆接有一根第四弹性金属片(50),在第四弹性金属片(50)的端部设有一个第四动触点(54);
电源火线、零线输入金属片(16A、15A)上的一对静触头(53、52)与电源火线、零线输出端(81、80)相连的第一、第二弹性金属片(21、20)上的第一、第二动触点(23、22)接触或断开,构成一组火线、零线电源开关;
电源火线、零线输入金属片(16A、15A)上的另一对静触头(16、15)与和输出导电金属片(14、13)相连的第三、第四弹性金属片(51、50)上的第三、第四动触点(55、54)接触或断开,构成另一组火线、零线电源开关;
上述电源火线、零线输入金属片(16A、15A)上的两对静触点与和输出导电金属片(14、13)相连的第三、第四弹性金属片(51、50)上的一对动触点、和电源火线、零线输出端(81、80)相连的第一、第二弹性金属片(21、20)上的一对动触点共构成两组四对火线、零线电源开关(53和23、16和55、15和54、52和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漏电保护插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可以使所述电源火线、零线输入金属片通过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弹性金属片与电源火线、零线输出端电力连接/或断开的复位/跳闸机械装置;
该复位/跳闸机械装置包括嵌在漏电保护插座复位按钮(8)下面的复位导向柱(35)、套在复位导向柱(35)上的复位弹簧(91)、快速跳闸弹簧(66-A)、复位垫片(28A)、“T”字形脱扣器(28)、锁扣(30)、脱扣线圈(26)、与复位按钮联动的模拟漏电流产生开关、表面复位按钮状态的复位启动开关;
所述复位弹簧(91)和快速跳闸弹簧(66-A)都套在复位导向柱(35)上;复位导向柱(35)靠近其底部处开有一凹陷的锁槽(36),复位导向柱(35)的底面为平面(41);
在脱扣器(28)的中部开有一个贯穿其前后的通孔(30E),横穿脱扣器(28)中部通孔(30E)设有一可移动的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锁扣(30),在锁扣(30)的顶面设有一个锁扣孔(31);在复位按钮(8)处于脱扣状态时,复位导向柱(35)的底面(41)位于锁扣(30)的上面,并与锁扣(30)上的锁扣孔(31)呈错位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漏电保护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垫片(28A)位于复位按钮(8)的下方,“T”字形脱扣器(28)的上方;复位垫片(28A)与脱扣器(28)可以组合在一起,随脱扣器(28)上下移动;同时,复位垫片(28A)又可以与脱扣器(28)彼此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华道,未经黄华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719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