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式阳极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7146.0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072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政雄;何福海;杨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得膜分离技术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3/00 | 分类号: | C25D13/00;C25D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史双元 |
地址: | 101300北京市顺义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泳涂装装置的部件范围,尤其涉及带阴离子交换膜的采用由壬密封的强制循环的一种管式阳极。
背景技术
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高分子薄膜。由阴离子交换材料组成的膜称为阴离子交换膜,它对阴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简称阴膜。阴极电泳是普遍采用的涂装工艺,它是提高被涂物使用寿命(耐腐蚀性)的主要手段,广泛的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电器、五金等行业,赋予加工件良好的装饰、防腐蚀和耐气候等性能。在阴极电泳中,所采用的电泳涂料是阳离子型(带正电荷)的树脂和颜料浆,被涂物作为阴极。在阴极上的最初反应是水电解形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OH-),这一反应致使阴极表面产生高碱性界面层,使带正电荷的粒子在阴极上凝集,阳离子(树脂和颜料)与氢氧根离子(OH-)反应产生涂膜沉积。在阳极区不断产生有机酸,这些酸如不及时除去,就会使槽液pH值下降,影响工艺参数的稳定,影响泳透力,涂膜再溶解性增大,同时带正电的电极消耗加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管式阳极,由进水管1、出水管2、由壬式接头3、阳极罩4、拉杆5、电极6、阴离子交换膜7、高分子骨架8、极内密封圈9、罩尾10组成,其特征在于,将粘接成管状的阴离子交换膜7套在高分子骨架8上,高分子骨架8固接在阳极罩4和罩尾10上,电极6置于高分子骨架8内,由壬式接头3将阳极罩4与出水管2密封连接,进水管1于电极6底端通过极内密封圈9实施密封。
所述电极6通过拉杆5与电源导通。
所述的阴离子交换膜是由苯乙烯季铵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和聚乙烯构成。
所述高分子骨架的材质为PP、UPVC或ABS;内孔为矩形或正方形。
所述电极的材质为经过钝化的316L不锈钢或涂钌钛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选择型的、单向的阴离子交换膜来有效地除去电泳涂装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减小了电极的腐蚀;通过由壬式接头实现电极液出口密封处理,强制阳极液快速循环,改善工艺参数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管式阳极局部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式阳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说明。在图1所示的管式阳极局部剖视结构图中,将粘接成管状的阴离子交换膜7套在高分子骨架8上,高分子骨架8固接在阳极罩4和罩尾10上,电极6置于高分子骨架8内,由壬式接头3将阳极罩4与出水管2密封连接,进水管1于电极6底端通过极内密封圈9实施密封;所述电极6通过拉杆5与电源导通。
所述的阴离子交换膜7是由苯乙烯季铵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和聚乙烯构成,它固有活性基团R-CH2N+(CH3)3,致使膜体具备离子选择透过的特性,藉以有效的去除生产过程中槽液内剩余的酸根等负离子,离子通透率高于99.9%。
所述的高分子骨架8材质可以是PP、UPVC或ABS,内孔为矩形或正方形的结构具备较好的强度,较高的孔隙率,可以很好支撑阴离子交换膜,使其保持平滑和整洁的表面,故而不会发生诸如起皱、开裂、涂料堆积物污染。
所述的电极6材质为经过钝化的316L不锈钢或涂钌钛电极。由壬式接头3是常见的活接形式,材质为UPVC,易于加工。使用这种接头装配快速,操作灵活,密封性好。
下面以汽车阴极电泳涂装的阳极为例,结合附图和作进一步说明。
在阴极电泳涂装中,电源通过拉杆5与电极6导通,在阳极区发生电解反应,生成氢离子和氧气,在循环泵的作用下从阳极液由进水管1进入到极内密封圈9,流经罩尾10后上升,经过高分子骨架8时,电泳漆液中的酸或增溶剂等负离子被阳极吸引发生迁移并通过选择透过性的阴离子交换膜7而进入高分子管8的阳极液中,电极表面的氢离子结合成酸,且随着阳极液的漩流发生迁移,到达阳极罩4顶端经过出水管2回到极液槽,通过自动调整极液槽中阳极液PH值,维持系统的化学平衡。保证泳透力及涂膜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得膜分离技术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安得膜分离技术工程(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71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