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启动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6969.1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570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张力 |
主分类号: | H02P1/26 | 分类号: | H02P1/26;H02H7/0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曲 鹏 |
地址: | 100093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启动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特别是一种柔性启动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电机按照转子的结构分类,可分为笼型感应电动机(旧标准称为 鼠笼型异步电动机)和绕线转子感应电动机(旧标准称为绕线型异步电动机)。 现有电机存在以下问题:电机启动时,启动电流过高,对机电设备和供电电 网造成严重的冲击;电机重载启动,要求电机的功率大于带动负载稳定运转 时的功率,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电机与负载不匹配,导致设备投资 的增加;电机启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电机烧毁;意外过载或负载卡死时, 易损毁机器,造成事故。
通过大量的研究电机启动时的电流特性曲线、电压特性曲线、功率特性 曲线、转子转速特性曲线和力矩耦合特性曲线,发现电动机启动时,当电机 启动转速达到额定转速75%时,启动电流最大,承载能力最小。
现有技术中,通常给电机加装软启动器来解决电机启动时存在的问题。 软启动器主要通过控制启动电压或改变频率,实现电机软启动。中国实用新 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55553.5公开的“电机软启动器”(授权公告号: CN200997579Y,公开日:2007.12.26)。该设备虽然可以实现电机软启动, 但是启动时间长;实现电机软启动,需要附加软启动器,增加了电机的成本; 电机没有过载保护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启动电机,使得电机启动电流降低, 实现电机与负载相匹配,减少电机启动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启动电机,包括:转轴; 一滑差挂载柔性启动装置与所述转轴同轴设置,所述滑差挂载柔性启动装置 包括:
两个以上的叶片,均匀地固设在转轴上;
壳体,由外壳、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组成,并非接触地套设在所述叶片 外部,所述叶片将所述壳体与转轴所围成的空间等分成数个空腔,所述叶片 前端与所述外壳内壁留有空隙;
多个刚性球体,均匀地分装在所述空腔中,所述刚性球体的半径大于所 述叶片前端与所述外壳内壁留有的空隙。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效果:降低了电机启动的电流, 避免启动电流过大烧坏电机;实现电机与负载全匹配;电机启动时间短,防 止电机烧毁;减少了电机的体积,提高了电机的节能效果,同时,使得电机 具有过载保护功能,进一步地提高了电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柔性启动电机的实施例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柔性启动电机的实施例二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柔性启动电机实施例三中滑差挂载柔性启动装置结构 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柔性启动电机的实施例七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A-A剖视图一;
图6为图3的A-A剖视图二。
图中:
1-电机壳; 2-电机定子; 3-电机转子;
4-电机风扇; 5-转轴; 6-第二端盖;
7-外壳; 8-第一端盖; 9-叶片;
10-端盖螺钉; 11-轴瓦; 12-螺纹孔;
13-刚性球体; 14-螺塞; 15-转子;
16-半联轴器; 17-螺钉; 18-弹性套;
19-皮带轮; 20-紧固螺钉;21-第一轴承盖;
22-第二轴承盖;23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柔性启动电机,包括:转轴5;一 滑差挂载柔性启动装置与所述转轴5同轴设置,所述滑差挂载柔性启动装置 包括:
两个以上的叶片9,均匀地固设在转轴5上;
壳体,由外壳7、第一端盖8和第二端盖6组成,并非接触地套设在所 述叶片9外部,所述叶片9将所述壳体与转轴5所围成的空间等分成数个空 腔,所述叶片9前端与所述外壳7内壁留有空隙;
多个刚性球体13,均匀地分装在所述空腔中,所述刚性球体13的半径 大于所述叶片9前端与所述外壳7内壁留有的空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张力,未经北京新宇航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张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69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