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6035.8 | 申请日: | 200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13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秦惠清;武钢;王保华;袁国威;任波;程传芳;于建业;蔡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013 | 分类号: | B23K9/013;B23K9/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风 碳弧气刨炬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色切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碳弧气刨切割金属的工具,是一种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割炬嘴。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金属切割技术领域,常使用一种碳弧气刨切割金属。碳弧气刨切割金属的原理是,利用电弧和压缩空气同时对工件进行电弧刨削的工具,电弧使工件高温熔化,压缩空气吹走溶化后的金属。关于碳弧气刨工具有多种,结构不同原理基本相同。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587569,提供了一种碳弧气刨炬。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086171,公开了一种碳弧气刨嘴。公开号为CN2933681,公开了一种碳弧气刨枪头。
现在使用的碳弧气刨割炬嘴部是单面送风的,这种割炬存在以下缺点:
1.送风不均匀,影响切割速度.
2.送风量小,使焊渣堆积在焊口附近,影响切割质量.
3.操作不熟练者不易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使得碳弧周围能有足够的风力将溶化后的金属吹走,达到切割金属的目的。提高碳弧气刨的工作效率,降低碳弧气刨工具的使用难度。同时克服目前的碳弧气刨工具送风不均匀,影响切割速度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主要由喷嘴、喷嘴芯和碳棒固定螺母组成,其特征在于:喷嘴芯为阶梯圆柱状,喷嘴芯的上端部有碳棒固定外螺纹,喷嘴芯的下端部有中心管。在碳棒固定外螺纹上有碳棒固定螺母。在喷嘴芯的中心有一个碳棒安装孔,碳棒安装孔是通孔。在喷嘴芯的外壁上有外螺纹,喷嘴芯的外螺纹上固定有喷嘴。喷嘴的形状为上端是圆柱筒,喷嘴下端是圆锥形筒。喷嘴的圆柱筒上端有内螺纹并固定在喷嘴芯外壁的外螺纹上。喷嘴圆锥形筒的下端与中心管外壁之间有0.5~1.5毫米宽的环形缝隙。在喷嘴的圆柱筒壁上有进风孔。进风孔能连接高压空气管线。高压空气从进风孔进入,从环形隙隙喷出,工作时吹走溶化后的金属。
碳棒固定外螺纹是锥形螺纹,碳棒固定外螺纹上有纵向的四条豁口,当碳棒固定螺母旋紧时,能使碳棒固定外螺纹的中心孔直径缩小,卡紧碳棒;当碳棒固定螺母旋松时,能使碳棒固定外螺纹的中心孔直径恢复正常,松开碳棒,能调整碳棒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有以下优点:
1.送风量均匀,切割速度快。
2.送风量大,能提高切割质量。
3.操作非常方便,就是刚刚开始学习碳弧气刨的初学者也可以方便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喷嘴,2.喷嘴芯,3.碳棒固定螺母,4.碳棒安装孔,5.进风孔,6.中心管,7.环形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碳棒安装孔4直径为6.5毫米的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主要由喷嘴1、喷嘴芯2和碳棒固定螺母3组成。喷嘴芯2为阶梯圆柱状,喷嘴芯2的上端部有碳棒固定外螺纹,外螺纹直径12毫米的锥形螺纹,长度15毫米。碳棒固定外螺纹上有纵向的四条宽度为3毫米的豁口。喷嘴芯2的下端部有中心管6,与喷嘴芯2为一体。中心管6外径10毫米,内径6.5毫米,长度66毫米。在碳棒固定外螺纹上有碳棒固定螺母3。碳棒固定螺母3是锥形螺母。在喷嘴芯2的中心有一个碳棒安装孔4,碳棒安装孔4是通孔(直径6.5毫米),并与中心管6联通。
在喷嘴芯2的外壁上有外螺纹,直径为28毫米。喷嘴芯2的外螺纹上固定有喷嘴1。喷嘴1的形状为上端是圆柱筒,喷嘴1下端是圆锥形筒。喷嘴1的圆柱筒上端有内螺纹并固定在喷嘴芯2外壁的外螺纹上。圆锥形筒与中心管6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喷嘴1圆锥形筒的下端与喷嘴芯2中心管6外壁之间有1毫米宽的环形缝隙。在喷嘴1的圆柱筒壁上有一个10毫米的进风孔5。进风孔5有内螺纹,能连接高压空气管线。高压空气从进风孔5进入,从1毫米宽的环形缝隙喷出,吹走熔化后的金属。
用此周向送风的碳弧气刨炬嘴在车间进行了试用,试用效果很好,送风量大且风量均匀,切割金属的速度快,质量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60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