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旋流煤粉补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4984.2 | 申请日: | 200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90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民;刘颖;王玉环;叶果;赵利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100176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旋流煤粉 补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冶金领域的高炉喷吹煤粉补气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可调旋流煤粉补气器。
背景技术
高炉喷吹煤粉已成为降低焦比、改善高炉操作指标的重要措施;一直以来各钢铁生产企业都在采取措施,提高高炉喷煤量,其中通过煤粉补气器调节和提高喷煤量是一种主要方法。如图5所示,煤粉补气器9包括有煤粉进口91、二次补气口92和气固混合物出口93,煤粉补气器是通过调节煤粉与喷吹输送气体比例,达到在高炉喷煤时稳定炉温和炉况的作用。好的煤粉补气器具有调节喷煤量范围广、补气气源压力与流量同时可调等特点。
现有的煤粉补气器形式很多,有引射式、环缝式、旋切式、流化管式等等;但现有的煤粉补气器均存在补气量和补气压力共同调节不便、补气气源压力与流量匹配困难、设备适用工况范围窄、部件重复使用率低等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补气器以克服上述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旋流煤粉补气器,使高炉喷吹煤粉补气流量和压力可任意调节,并根据工况的变化实现煤粉稳定地喷吹,以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调旋流煤粉补气器,该补气器包括两个平行且固定间隔设置的法兰,在所述两个法兰之间套设有同轴心设置且具有一定环隙的固定管和外环管,所述固定管一端与一法兰的通孔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管外壁紧密套设一能沿该固定管移动的滑动套管;所述外环管一侧密封地环设于滑动套管外壁,外环管另一侧形成一渐缩的倾斜收缩部,该外环管的管壁上设有一补气口,该倾斜收缩部的内壁与固定管另一端保留有一定缝隙,该倾斜收缩部的外端形成一喷煤口且与另一法兰的通孔固定连接;该滑动套管面对倾斜收缩部的一端设有旋流槽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管一侧与滑动套管外壁环设密封的结构包括一套设于滑动套管外壁的一套座,该套座内壁与滑动套管外壁间设有密封件,该套座一侧与外环管固定连接,该套座另一侧端部与其内壁连接处设有一环槽;一旋转套体套设于滑动套管外壁,旋转套体的一端卡设于该环槽,该旋转套体内壁设有内螺纹,与旋转套体对应的滑动套管外壁设有外螺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环槽的槽壁设有径向通孔,旋转套体的卡设端对应该通孔的位置设有一圈凹槽,一固定销轴设于该通孔中,固定销轴前端卡设在所述凹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套体上设有一手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套管的外壁设有刻度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法兰之间设有多个固定连接所述两法兰的固定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套管面对倾斜收缩部的一端,由内壁向外壁形成与倾斜收缩部对应的斜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槽结构为倾斜设置于所述斜面上的多个螺旋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螺旋槽是由呈螺旋状焊接在所述斜面上的多根凸条体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收缩部的内壁与外环管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10°~30°。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调旋流煤粉补气器,是一种用于高炉喷煤操作工艺优化的技术设备,具有适用操作工况范围广、喷煤固气比调节方便、灵活地可拆卸性、和部件的重复使用率高等特点,可实现煤粉与补气气体均匀稳定地混合,为高炉连续稳定地喷煤提供了基础保证。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旋流槽结构的示意图。
图5: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49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