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流供电超宽极距除尘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04251.9 | 申请日: | 2009-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4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赵富;葛淑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富 |
| 主分类号: | B03C3/04 | 分类号: | B03C3/04;B03C3/68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陈建民 |
| 地址: | 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供电 超宽极距 除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流供电超宽极距除尘系统,属于静电除尘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国内外静电除尘领域,自1950年以来,几乎清一色地采用“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该方法之所以能取代“以粉尘浓度实际值为控制目标量的静电除尘法”,主要原因是它采用了“以最佳电火花放电频率(简称为最佳电火花率)”作为控制目标量,而“电火花率”是一个极易在线检测和在线控制的物理量。
事实上,“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的理论根据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该方法错误地把所谓的“最佳电火花率fm”当成了追求除尘效果最佳化的“控制目标量”。
本申请人从理论上证明:上述的“电火花率f”,与“除尘效果η”之间,只具有一定的连带性的关系,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相关性,因此,不应把“最佳电火花率fm”作为控制目标量。
本申请人从理论上和工程实践上证实,该方法还存在着如下两个重要问题:
(1)上述方法错误地认为:根据该除尘法获得的所谓“最佳除尘效率ηm,就是该除尘器可能得到的“最大除尘效率ηM”(注:实际上是ηm<ηM)。
(2)上述方法还错误地认为:采用为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配套设计的现行传统的“工频电源”时,所获得的所谓“最佳除尘效率ηx”就是上述的“最佳除尘效率ηm”(注:实际上是ηx<ηm<ηM)。
本申请人的上述观点详见本申请人公开发表的下述学术论文:(1)赵富,等,质疑传统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的物理依据,全国静电除尘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10;(2)Zhao Fu,etc,Query on theSustainabi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ust PrecipitationUsing Optimal Electric Spark Rate.ICESP-XI,2008.10。
下面简要对“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的技术要点及其缺点分析如下:
“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由如下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三个要素”构成:
(1)控制目标量:最佳电火花率(fm);
(2)电场形式:窄极距式(同极距280mm-400mm);
(3)供电方式:工频整流式(常称为工频电源)。
其中:
第(1)个要素的‘最佳电火花率(fm)’是基础部分,即该除尘法从理论上认为:所谓的最佳电火花放电频率fm即最佳电火花率,可以作为追求“除尘效果最佳化”的“控制目标量”,只要被控的除尘器电场中出现预先所给定的“最佳电火花率fm”,就意味着除尘器系统已经达到了所追求的“最佳除尘效果”这个“控制目标”;
第(2)个要素的“窄极距式”电场形式是确保在设计的电场电压量值适当高的条件下就能够发生所期望的频繁电火花放电过程,并最终能够出现最佳电火花放电频率fm的电场结构条件;
第(3)个要素的“工频整流式”供电方式,常被称为工频电源,是为了确保在电场内实施所需要的频繁电火花放电时,利用整流不滤波的工频电源电压过零的特性,去自然熄灭放电过程,避免像直流电源发生那种“自持式放电过程”而导致除尘过程失败。
可见,构成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的上述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从一个除尘方法的构成上看,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
最佳电火花率除尘法存在如下三个主要缺点:
(1)除尘效果不可靠,这是由于它把最佳电火花率(fm)作为控制目标量的不可靠性造成的;
(2)耗钢材多,这是由于必须采用窄极距式电场结构造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富,未经赵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42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测量精轧机轧辊轴轴向窜动量的专用工具
- 下一篇:可实现离线清灰的高效电除尘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