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塔式节能高效脱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3699.9 | 申请日: | 2009-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4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光;陈兰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新光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曹淑敏;陈长庚 |
地址: | 272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塔式 节能 高效 脱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煤锅炉排烟除尘脱硫装置,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将保护自然环境纳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煤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能源,对于燃煤过程中排出的大量烟尘和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各国都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在众多的燃煤排放物处理方法中,水幕法脱硫除尘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中国专利号ZL 200820078306.9公开了一种塔式水幕脱硫除尘装置,这种装置的水幕筒和脱水筒中上下间隔排列有多级水幕帽和脱水帽,能够使含硫烟气和含脱硫剂的喷淋水在沿水幕帽和脱水帽的扩散流泻过程中多层次的充分接触、溶合、碰撞,极大地提高了喷淋水对烟气中的有害物清除力度,可获得理想的脱硫除尘效果,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经过使用实践,技术人员发现,本装置的水幕帽和脱水帽都集中布设在塔体内腔的中央,烟气在沿塔体内腔壁流动时,没有受到有效的阻挡,因此降低了对这部分烟尘的溶水和脱水的作用,有害物质仍然有逃逸的可能,很有必要加以改进,以有效地提高这种装置的脱硫除尘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加水幕和烟尘在塔体内接触面积、有效提高脱硫除尘效果的塔式节能高效脱硫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塔式节能高效脱硫装置,它的主体为直立的塔筒,塔筒由隔板分隔为下部连通的水幕筒和脱水筒,在水幕筒和脱水筒内自上而下间隔排布有水幕帽和脱水帽,水幕筒的顶部有进烟道和喷淋管,脱水筒的顶部有排烟筒,其改进之处是,在水幕筒的筒壁上自上而下间隔排列着多层滤水板,在脱水筒的筒壁上自上而下间隔排列着多层脱水板,滤水板和脱水板为环形,外边缘分别与水幕筒、脱水筒的筒壁紧密连接,中间为烟气和水流通过的圆孔,每层滤水板、脱水板的安装位置分别在每层水幕帽、脱水帽的下方。
上述塔式高效脱硫装置,所述的滤水板、脱水板中间的圆孔直径为水幕筒、脱水筒的两内壁之间距离的30-50%,滤水板、脱水板的底边到水幕帽、脱水帽的底边的距离为水幕筒、脱水筒的两内壁之间距离的60-70%。
上述塔式高效脱硫装置,所述的滤水板、脱硫板的垂直截面为三角形,筒壁为三角形的一边,另外两边为不锈钢制作,三角形的空腔内填充有耐腐蚀的微孔材料。
上述塔式高效脱硫装置,所述的滤水板、脱硫板为麻石制作,其垂直截面为长方形或三角形。
上述塔式高效脱硫装置,所述塔筒壁为夹层结构,内壁为耐腐蚀的不锈钢材料制作,外壁为普通钢板制作,中间夹层填充耐腐蚀的胶泥材料。
这种经过改进的塔式高效脱硫装置,在水幕筒和脱水筒中增加了滤水板和脱水板,滤水板和脱水板沿筒体内壁布设,对沿筒壁流动的烟尘进行有效的阻挡,加大了烟尘溶水和脱水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了本装置的脱硫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水幕筒1、脱水筒2、隔板3、水幕帽4、脱水帽5、支架6、喷淋管7、进烟道8、排烟筒9、连通口10、排污口11、滤水板12、脱水板13、圆孔14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显示的塔筒主体为直立的长方形,塔筒由隔板3分隔为下部有连通口10的方形的水幕筒1和脱水筒2。
图中显示,在水幕筒1和脱水筒2内自上而下间隔排布有水幕帽4和脱水帽5,水幕筒1的顶部有进烟道8和喷淋管7,脱水筒2的顶部有排烟筒9,在脱水筒2的底部有排污口11。本实施例的水幕帽4和脱水帽5分别为两层,在实际制作中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为2-4层,或更多层。
图中显示,在水幕筒1的筒壁上自上而下间隔排列着多层滤水板12,在脱水筒2的筒壁上自上而下间隔排列着多层脱水板13,滤水板12和脱水板13的层数应该与水幕帽4和脱水帽5的层数相对应,每层滤水板12、脱水板13都分别安装在每层水幕帽4、脱水帽5的下方。滤水板12、脱水板13为环形,外边缘与水幕筒1、脱水筒2的筒壁紧密连接,中间为烟气和水流通过的圆孔14。圆孔14的直径为水幕筒1、脱水筒2的两内壁间距离的30-50%。滤水板12、脱水板13的底边到水幕帽4、脱水帽5的底边的距离为水幕筒1、脱水筒2的两内壁之间距离的6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光,未经李新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36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清除不锈钢带钢表面纤维的装置
- 下一篇:海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