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流式换热消音阀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2307.7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167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茂林;刘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德龙 |
主分类号: | F16K47/02 | 分类号: | F16K47/02;F16K15/03;F16K47/16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 辉 |
地址: | 066000河北省秦***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流式换热 消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热水或蒸汽向冷水加温换热的单流式换热消音阀的改进结构,能有效控制换热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大中型冷水池利用热水或蒸汽进行换热时会发出乒乓的响声,而且换热效果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所公开的技术中是利用插入池中的热水管或蒸汽管端罩入一个管套,和管套径向分布的透水孔。这样通过透水孔向池内的冷水输送热水或蒸汽进行冷热交换。其降噪效果优于前者,但因采用的是正压降噪原理,具有冲击力大,无法完全消除噪音。另外,上述两种换热方法因是单向加热,具有加热时间长耗能等缺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流式换热消音阀的改进结构,其具有利用负压循环吸入和正压输入冲击力相抵的原理小,能有效控制换热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流式换热消音阀,包括阀体;其中,所述阀体的同一中心线的两端具有一个热水或蒸汽进口和混合出水口;垂直于热水或蒸汽进口和混合出水口的阀体上具有与之相连通的负压吸入口;在所述负压吸入口与热水或蒸汽进口内部的交汇处设置一个向混合出水口方向引出的变径导流锥口;该导流锥口与负压吸入口内部之间留有间隙;热水或蒸汽进口内设置一个单向止回阀。因此,正压热水或蒸汽通过单向止回阀经混合水出水口排出进入相连接的冷水池内,与此同时负压吸入口在导流锥口输入热水或蒸汽的作用下形成负压,并将池内的水经负压吸入口吸入与输入的热水或蒸汽在两体间隙处进行混合抵消了输入热水或蒸汽的冲击力,即避免了噪音的产生,又能使池内的水快速循环加热。
根据上述应用特点,在混合出水口内部具有一个与变径导流锥口相对应的变径泄压口。这样可以通过变径泄压口改变水流冲击力消除噪音。
上述中,所指的单向止回阀通过销轴与阀体铰连接。该单向止回阀属外购件。
在本新型中,位于热水或蒸汽进口一侧阀体上具有一个与其垂直连通多用的安装孔和用于封闭的丝堵。该多用的安装孔可用于安装单向止回阀或用于连接高位的热水管或蒸汽管,使热水或蒸汽直接通过安装孔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单流式换热消音阀是采用整体铸造而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流式换热消音阀,因采用了阀体内设置变径导流锥口位于所设负压吸入口的交汇处,这样不仅降低了热水或蒸汽的冲击力,消除噪音,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而且也有利于冷热水快速循环加热,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所示的单流式换热消音阀,具有一个三通的阀体1,由所述阀体1的同一中心线的两端具有一个热水或蒸汽进口4和混合出水口7相互连通;则在热水或蒸汽进口4内设置一个单向止回阀5,其一端通过销轴3与阀体1铰连接。具有止回功能,用于防止水池或水箱内的水倒流。在垂直于热水或蒸汽进口4和混合出水口7之间的阀体1上具有一个与之相连通的负压吸入口8;用于负压吸入水池或水箱内的水再次进行循环加热。为减少正压热水或蒸汽的冲击力,消除噪音,且在所述负压吸入口8与热水或蒸汽进口4内部的交汇处设置一个向混合出水口7方向引出的变径导流锥口6;该导流锥口6与负压吸入口8内部之间留有间隙,用以形成负压引流通道。当正压热水或蒸汽通过打开单向止回阀5进入阀体1内通过变径导流锥口6形成高压射流,使负压吸入口8与导流锥口6之间形成负压通道引入的循环水形成混流抵消了冲击力,消除了噪音。
上述中,位于热水或蒸汽进口4一侧的阀体1上具有一个与其垂直连通多用的安装孔2和用于封闭的丝堵(图中未标注)。该多用的安装孔2可用于安装单向止回阀5或用于连接高位的热水管或蒸汽管,使热水或蒸汽直接通过安装孔2连接即可。
见图2给出了图1的另一实施例。根据上述特点,除在图1采用在阀体1的热水或蒸汽进口4内部设置变径导流锥口6之外,可在混合出水口7内部与负压吸入口8内位子处具有一个变径泄压口9与变径导流锥口6相对应。这样可以通过变径泄压口9与变径导流锥口6相互配合改变水流冲击力消除噪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德龙,未经刘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23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式精位导线机构
- 下一篇:一种感性双向电流负载的软开关变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