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用拔丝模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02019.1 | 申请日: | 2009-03-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11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龙;于恩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1C3/02 | 分类号: | B21C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6004河北省秦***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丝 塑性 工用 拔丝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拔丝模具,尤其是一种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用拔丝模具。
背景技术
在电塑性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处在变形状态下的金属通入峰值电流较大脉冲电流,电流密度值通常要在1000A/mm2以上。目前应用于电塑性拔丝的加电装置多采用电极与金属丝材间滑动摩擦式的接触形式,如专利号为ZL200620015059.9,发明名称为“电致塑性加工处理设备”的中国专利所记载的加电装置为:“工作箱内设置两个导电夹具,电源的正、负输出端分别连接两个导电夹具,导电夹具包括上下电极压块。通过上下电极压块将高能脉冲电流导入金属线材中”。这样的加电装置,由于接触不良而产生的打火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金属丝材经过拔丝模减径后的电极打火会导致断丝现象的频繁发生。而且该结构需要对现有的拔丝机在结构上做较大的改造,不利于电塑性拔丝技术的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用拔丝模具,该拔丝模具不仅能有利于电塑性拔丝技术的推广,而且要克服在电塑性拔丝过程中由于接触不良而产生的打火严重的现象,保证电塑性拔丝过程连续、稳定地运行。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用拔丝模具,包括前接线板、前模套、绝缘模芯、绝缘板、后模套和后接线板,该拔丝模具中的绝缘模芯两端固定安装在前模套和后模套内,所述前模套和后模套上设置与绝缘模芯上的丝材减径口相配合的孔,所述前模套与前接线板固定连接,后模套与后接线板固定连接,所述前接线板和后接线板分别与电源的两极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前模套和后模套之间设置绝缘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拔丝模具通过将拔丝模做为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电流回路的一部分,能时刻保证金属丝材与电极紧密接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电塑性拔丝过程中由于接触不良而产生的打火严重的现象,保证了电塑性拔丝过程连续、稳定地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用拔丝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用拔丝模具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用拔丝模具如图1所示,包括前接线板1、前模套2、绝缘模芯3、绝缘板4、后模套5和后接线板6。
前接线板1、后接线板6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前接线板1与前模套2的前端面相连接,后接线板6与后模套5的后端面相连接。这样就使得前模套2、后模套5成为金属丝材电塑性加工过程中直接与金属丝材接触的两个电极。绝缘模芯3位于前模套2、后模套5的凹槽内,并设置丝材减径口,这里是被加工丝材的主要变形区域,前模套2和后模套5上设置与绝缘模芯3上的丝材减径口相配合的孔。绝缘板4设置在前、后模套之间,起隔离两个电极的作用。拔丝模的各个组成部分利用螺纹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在拔丝过程中,如图2所示,丝材7先与前模套2入口段相接触,进入减径区;经过绝缘模芯3后,与后模套5的出口段相接处,处于定径区。脉冲电流经前模套2入口段导入被加工丝材7,然后由丝材7传导至后模套5的出口段,构成电流回路,完成丝材电塑性加工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将电极直接接入金属丝材的塑性变形区,可以保证丝材时刻与电极紧密接触,避免了由于接触不良而产生的打火现象。而且只需用该模具替换现有的工程上应用的拔丝模,就可以在现有的拔丝机上应用电塑性拔丝技术,无需对拔丝机做额外的改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20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锅炉尾气烘干石膏板装置
- 下一篇:品字结构功能型风电组合式箱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