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油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1830.8 | 申请日: | 2009-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24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晋松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3/00 | 分类号: | B65D83/00;B65D25/38;B65D25/2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文庆 |
地址: | 055550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油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油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储油容器往外吸油,通常使用油吸子。吸油时,将油吸子从储油容器顶部的注油孔中放进去,工人用手转动油吸子的手摇装置向外抽油。这样的吸油方式,较费时又费力。在对油吸子储油更换时,需要把油吸子从储油容器中取出来,在取油吸子的过程中,粘附在油吸子上的油就很容易飞溅到地面或衣物上,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也浪费了油。长时间的使用油吸子很容易损坏,泵油筒会出现变形和/或漏油的现象,使工作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油时卫生,出油管不易损坏的储油容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储油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容器本体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注油口,在容器本体的侧面下底部开设一个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密封连接有一个带阀门的出油管,在容器本体的侧面安装有液位显示计,液位显示计的上下口与容器本体相通,在液压显示计的上下接口处安装有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容器本体顶部有一个直径为25至40cm的圆孔,封盖盖在圆孔上,封盖是由一个直径为25至40cm,高为8至12cm的圆柱,顶部有一个直径为40至45cm的圆板做成的,封盖的顶部开设有一个注油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弯口朝下的通气管,通气管与容器内部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容器本体的下底面设置有底托,底托的底部设有凹槽。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通过采用位于容器本体的侧面下底部的带阀门的出油口,在使用时,只需打开开关油液就可以从出油口流出;由于出油口相对不动,所以长时间使用不宜损坏,而且省时省力。
由于容器本体外侧面上安装有液位显示计,液位显示计的上下口与容器本体相通,这样可随时看到容器内油液的使用情况;并且在液压显示计的上下接口处安装有阀门,在更换液压显示计时,只需关闭阀门就可防止漏油。
在容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弯口朝下的通气管,通气管与容器内部连通,这样在往储油容器中注油,或者放油时用于平衡大气压并且灰尘不会落入容器中。
由于容器本体的下底面设置有底托,底托的底部设有凹槽,不仅用于支撑容器本体,而且移动起来很方便,只需用叉车托起来移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储油容器的剖视图。
其中:1、容器本体 2、出油管 3、阀门 4、液压显示计 5、阀门 6、封盖 7、通气管 8、底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储油容器,包括容器本体1,容器本体的顶部设置一个注油口,在容器本体1的侧面下底部开设一个出油口,所述出油口密封连接有一个带阀门3的出油管2,在容器本体1的侧面安装有液位显示计4,液位显示计4的上下口与容器本体1上部相通,在液压显示计4的上下接口处安装有阀门5,容器本体1顶部有一个直径为25至40cm的圆孔,封盖6盖在圆孔上,封盖6是由一个直径为25至40cm,高为8至12cm的圆柱,顶部有一个直径为40至45cm的圆板做成的,封盖6的顶部开设有一个注油口,容器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弯口朝下的通气管7,通气管7与容器内部连通,容器本体1的下底面设置有底托8,底托8的底部设有凹槽。
工作时,只需打开出油管2上的阀门3,油液从出油管2流出来,出油管2相对于容器本体1是静止的,在器本体1的侧面安装有液位显示计4,液位显示计4的上下口与容器本体1上部相通,这样可以随时看到油液的液面位置,在液压显示计4的上下接口处安装有阀门5,在更换液压显示计4时,只需把阀门5关闭,取下液压显示计4更换即可。在容器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弯口朝下的通气管,通气管与容器内部连通,可以使容器内外可以进行气体交换。容器本体的下底面设置有底托,底托的底部设有凹槽,可以很好的支撑容器本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晋松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晋松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18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