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节能余热利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01026.X | 申请日: | 2009-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6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姜丘陵;夏善友;张晓东;潘德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F24H1/22;F24H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节能 余热 利用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余热利用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立式布置的余热锅炉如果采用水平蒸发受热面,水循环的方式为强制循环,必须采用热水循环泵,如果采用自然循环受热面的结构蛇形管束按规范应该有大于15度的向上倾角,这种布置蒸发受热面占有锅炉太大的空间。大幅度的增加了锅炉的高度,锅炉的成本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热面的采用新型节能型式,能够大幅度的降低锅炉的成本,水平蒸发受热面自然循环的高效节能余热利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为立式布置,包括锅筒1、冷却室2、过热器3、水平蒸发受热面4、空气预热器5和省煤器6,锅筒1设置在锅炉上端,冷却室2连接设置在锅炉上部的余热锅炉废气入口7,冷却室2下端设置过热器3,过热器3下端设置水平蒸发受热面4,空气预热器5设置在水平蒸发受热面4下方,省煤器6设置在空气预热器5下方,省煤器6连接设置在锅炉下部的余热锅炉废气出口8。
本实用新型还有这样一些技术特征:
1、所述的水平蒸发受热面4为迂回水平排布的蒸发管。
本实用新型可以产生热蒸汽、热空气、热水。其受热面的采用新型节能型式,能够大幅度的降低锅炉的成本,水平蒸发受热面自然循环。本实用新型采用自然循环的方式解决水平蒸发受热面的水循环,不采用热水循环泵,简化了系统,且节约大量的运行费用,也大大的降低了此类锅炉的成本。
由于余热锅炉的入口烟气品质差,烟温普遍偏低,且工艺要求严,很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CO、SO2等,要求锅炉漏风率为零,故锅炉需要采用大量水冷包墙结构,立式布置将锅炉的所有受热面布置在水冷包墙内,现有的锅炉技术及国家标准蒸发受热面有一定角度的向上流动的管束,大幅度的增加了锅炉的高度,如果采用水平蒸发受热面锅炉的高度将大大的减少,锅炉的成本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工业废气为热源,根据具体的废气特性对各受热单元重新组合;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不同受热单元的配比关系,生产压力2.8MPa~5.4MPa之间、温度300~450℃间、流量20~100t/h的蒸汽和一定流量的热空气、热水。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式余热锅炉剖面图;
图2为常规锅炉的受热面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结合图1,它为立式布置,包括锅筒1、冷却室2、过热器3、水平蒸发受热面4、空气预热器5和省煤器6,锅筒1设置在锅炉上端,冷却室2连接设置在锅炉上部的余热锅炉废气入口7,冷却室2下端设置过热器3,过热器3下端设置水平蒸发受热面4,空气预热器5设置在水平蒸发受热面4下方,省煤器6设置在空气预热器5下方,省煤器6连接设置在锅炉下部的余热锅炉废气出口8。
结合图1-2,两种蒸发受热面的比较,如果利用常规受热面在获得等同受热面积和同一受热面布置长度的情况下,常规受热面的一组受热面所占的高度比水平受热面三组受热面的高度还高。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1、锅炉主要参数:
锅炉额定蒸发量 20~100t/h
锅炉额定蒸汽压力 3~10Mpa(表压)
锅炉额定蒸汽温度 280~450℃
锅炉给水温度 104℃
余热废气入口温度 400~1000℃
2、本实用新型锅炉通过利用工业生产伴随的废气产生携带热加热水使其转变为蒸汽供生产需要。
3、给水进入锅炉后,依次流经:省煤器受热面→锅筒→水平蒸发受热面→过热器受热面,被加热至300~450℃,引出锅炉供生产需要。
本实用新型能够使锅炉的受热单元更加紧凑,布置更加合理,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废气中的余热,打破以往余热锅炉的传统布置方式,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锅炉为结构紧凑,占地空间小的余热回收设备,利用传统的材料,采用特殊设计,来降低锅炉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10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