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次助燃直燃式无压秸秆气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00690.2 | 申请日: | 200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1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钢铁;王世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钢铁;王世英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F24B1/19;F24B1/191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徐爱萍 |
地址: | 15033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助燃 直燃式无压 秸秆 气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燃式秸秆气化炉。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北方农村的冬季人们普遍使用秸秆气化炉或直燃式民用小型锅炉取暖、做饭。秸秆气化炉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由于现有气化炉只是把作物秸秆简单气化,产生的CO燃气速度慢、量小,燃烧后产生的能量低,热效率低,供暖面积小,无法满足北方高寒地区取暖要求;二、现有烧煤炭气化炉通过管道输送燃气,在管道内产生大量的煤焦油陈积,焦油粘稠,阻塞管道,难以清除,用过一段时间就不能再用。而且煤焦油气味难闻,又致癌,污染环境,致使气化炉只能用几个月便被淘汰,产生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这是当前流行的管道式气化炉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而直燃式民用小型锅炉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直燃式民用小型锅炉主要燃料是煤炭,用秸秆做燃料效果不好,用户很少用秸秆取暖。煤炭取暖成本高,浪费资源。同时,直燃式小型锅炉煤炭燃烧很不充分,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和烟尘,严重污染环境;二、直燃式民用锅炉只能取暖,不能当灶台做饭,只能冬季使用,夏季闲置。上述秸秆气化炉和直燃式民用小型锅炉只能带暖气片取暖,不能与火炕相通。综上,无论采用秸秆气化炉还是直燃式民用小型锅炉都不能做到一炉多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次助燃直燃式无压秸秆气化炉,以解决现有秸秆气化炉热效率低,供暖面积小;直燃式民用小型锅炉浪费煤炭资源以及秸秆气化炉和直燃式民用小型锅炉都无法实现一炉多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秸秆气化炉包括带有水套夹层的炉体、炉箅子、上水管和回水管,所述上水管设置在回水管的上方且二者均与炉体的水套夹层连通,带有水套夹层的炉体内设有烟道、第一燃烧室、贮灰室和秸秆燃料仓,所述秸秆燃料仓与所述第一燃烧室的下端侧壁连通,所述烟道设置在第一燃烧室的后侧,所述贮灰室设置在第一燃烧室的正下方,所述炉箅子设置在第一燃烧室内的下方,带有水套夹层的炉体的前侧壁上由上至下设有炉门和排灰口,所述炉门位于第一燃烧室靠近炉箅子位置处,所述排灰口与贮灰室相通;所述秸秆气化炉还包括二次助燃器;所述带有水套夹层的炉体内还设有第二燃烧室,所述第二燃烧室位于第一燃烧室的上端且二者相通,第二燃烧室与烟道相通,带有水套夹层的炉体的侧壁上设有与烟道相通的火炕烟气出口,所述二次助燃器固装在第一燃烧室内的上端,所述二次助燃器包括外套管、内套管、进气管、上环板和下环板;所述外套管和内套管相套在一起,上环板设置在外套管和内套管的上端,下环板设置在外套管和内套管的下端,由外套管、内套管、上环板和下环板之间的空腔构成进风腔,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外套管的侧壁固接且与所述进风腔相通,进气管的另一端与大气相通,外套管的上端侧壁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送风孔,所述多个送风孔与第一燃烧室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本实用新型选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完全取代了煤炭,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浪费,实现了有害气体的零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秸秆完全燃烧,变废为宝,秸秆利用率高,实现了秸秆的无害化处理。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与秸秆压块机配合使用,将秸秆加工成可以贮存的压缩块,利用本实用新型燃烧效果更好。三、本实用新型可以二次供氧助燃,将经第一次燃烧产生的CO再次燃烧,不仅燃烧效果好,同时还可以产生更大的能量,热效率至少提高30%,节约取暖成本45%左右。四、本实用新型可以做成灶台式结构形式,完全替代农村的锅台,不仅可以取暖、做饭;同时还可以暖炕,提供洗浴用水,真正实现了一炉多用。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无压力,使用安全可靠,供暖面积大,经久耐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图4是带有水套夹层1的炉体2的主视图,图5是二次助燃器11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钢铁;王世英,未经王钢铁;王世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06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