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正面防碰撞缓冲减震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98451.8 | 申请日: | 2009-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7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李再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再洋 |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32;B60R19/28;B60R19/18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王蕴华 |
| 地址: | 300451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正面 碰撞 缓冲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防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正面防碰撞缓冲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有一定行驶速度的交通工具,一旦发生正面碰撞,会酿成车体损毁及人员伤亡的后果,为防止外力碰撞造成的严重后果,目前在汽车前部均设有安装在横置的支架上的护栏及设置在汽车两侧的前纵梁,但由于目前的护栏采用刚性整体型保险杠,前纵梁也与支架刚性连接,因此在承受撞击力时为硬性接触无缓冲性,面临巨大冲击力往往会造成保险杠及前纵梁弯曲变形以至折断,严重者会使汽车发动机及车体附属零部件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导致汽车车体严重变形以至报废。巨大的冲击震动,还会造成驾驶员身体损伤,并使未直接撞击的汽车其它部位零部件因强烈震动而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正面防碰撞缓冲减震装置,通过设置于前纵梁前端的附设压簧的主缓冲油缸减震器及对现有保险杠进行改进后获得的汽车前端缓冲减震护栏,使汽车获得双重缓冲减震防护,有效改善汽车缓冲减震效果,提高了汽车承受正面碰撞的抗冲击能力,从而为车辆及司乘人员提供了较高安全保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正面防碰撞缓冲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前部横置的支架,安装在支架前面的护栏及设置在汽车两侧并固定于支架后方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前纵梁前端与所述横置的支架后面之间分别设有油缸减震器,其内装加压油的油缸体固定卧装于前纵梁腔体内,其活塞杆前端伸至支架后面并固定在支架上,活塞杆后端通过限位件卡装在油缸体上;两个同轴、间隔设置的内螺旋压簧及外螺旋压簧同时套装在活塞杆外部且所述两压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架后面及前纵梁前端面上;所述油缸体后端环绕其外壁设有环形泄油室,油缸体底部设有加油阀及与所述泄油室连通的回油阀,泄油室通过塞堵在油缸体壁上设置的泄油孔上的泄油阀及回油阀与油缸体内部相通,所述泄油孔设置两个以上。
所述泄油阀是由固定在泄油室壁上的阀芯压簧和与其固定连接的球形阀芯构成的单向阀,所述泄油孔是卡塞球形阀芯的锥形孔。
在所述内螺旋压簧及外螺旋压簧的一端通过设有内、外螺旋压簧定位槽的压簧定位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内螺旋压簧及外螺旋压簧的另一端通过前纵梁前端面上对应开设的内、外螺旋压簧定位槽固定在前纵梁前端面上。
所述护栏是由至少两层由后至前长度逐渐缩短的弧形板弹簧以中心对称层叠设置并固定为一体形成的弧形板弹簧叠加体。
在所述汽车前部横置的支架是由竖直槽底、设有竖直下折沿的上水平槽壁及设有竖直上折沿的下水平槽壁形成的开口朝前的槽形折弯件,支架两端的上、下水平槽壁上对应设置弧形板弹簧伸展用锯齿边长孔,所述弧形板弹簧叠加体两卷绕端卧入槽内分别通过竖穿所述上、下长孔的螺栓固定在支架上,并通过分别水平穿过所述竖直下折沿、竖直上折沿与竖直槽底的销钉限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汽车前端护栏采用弧形板弹簧叠加体,其两端由限位销限位,具有较强绷紧的弹性力,使汽车前沿抗冲撞缓冲力增强,尤其对较大冲击力,当限位销断裂时,弧形板弹簧叠加体可利用自身弹性继续延两侧锯齿边长孔延伸,减缓冲击破坏力,直至在强大冲撞力冲击下,弧形板弹簧被压缩伸展达最大限度时,此时,板弹簧叠加体将变形被挤压入支架的槽内并紧靠油缸减震器活塞杆顶端,与其共同承受撞击力。此时,作为主减震器的油缸减震器以其油压及内、外双螺旋压簧压簧开始发挥减震缓冲作用,直至强大冲撞力使限位卡簧脱开、活塞杆后移,油压超限使泄油阀打开卸压,由于采用了双重多级缓冲环节的缓冲减震结构,与现有非弹性直杆式保险杠及无弹性结构的前梁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减震性能显著提高,为车辆,司乘人员提供了较高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油缸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是图1中压簧定位板的A向视图;
图4是图1中支架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再洋,未经李再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84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相气体监测装置及分相组合式变压器
- 下一篇:机动车牵引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