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铣孔装置的径向偏移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6366.8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3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秦旭达;滑松;冀晓来;陈仕茂;刘伟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C9/00 | 分类号: | B23C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装置 径向 偏移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旋铣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铣孔装置的径向偏移机构。
背景技术
现在我国正处于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切削加工作为制造技术的主要基础工艺,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进入了以发展高速切削、开发新的切削工艺和加工方法、提供成套技术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航空航天是制造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新技术最为富集的产业。在航空制造中,大量零部件都需要进行装配,需要加工成千上万的孔,对此类航空装配孔要实现高效、高精度、高质量加工,需要一种新型技术来代替传统钻孔技术。
航空制造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和高强度复合材料制造加工,铝钛合金广泛被应用在航空领域中,在航空装配中需要大量的铆接。因此在制造工程中,会有大量的不同规格的孔需要加工。孔的直径一般为6~15mm,在传统的钻孔过程中,主轴中心的线速度为零,即其钻头的中心不参与切削,而这一中心区域工件材料的去除完全是依靠钻机向下的推力将其挤出的,因而钻孔加工时的钻头所承受的Z向力非常大,在加工钛合金等高硬度材料时,刀具的快速磨损失效是很普遍的现象。另外,传统钻孔加工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切削过程,刀刃与工件始终接触,切削时刀刃与工件接触面温度很高,钛合金的导热性又比较差,切削过程导致温度的累积,这也将加速刀具的磨损失效导致加工表面质量下降。目前已有的航天加工制造装配中,钻孔工艺一般都是先预钻孔,进行粗加工,而后再进行精加工,去除毛刺和提高孔的加工质量的工艺。由于航空工件的尺寸一般都比较大,这就要求该加工需要的机床的加工范围必须很大。因为螺旋铣是针对航空加工而新型的机械加工工艺,所以此种完成径向偏移的机构目前还没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加工精度、节约空间的螺旋铣孔装置的径向偏移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螺旋铣孔装置的径向偏移机构,它包括内外轮廓都为圆的外套筒、套在所述的外套筒内的内轮廓为圆、外轮廓为椭圆的内套筒,所述的内套筒上设置有蜗轮,在所述的内外套筒之间设置有其一端安装在外套筒上的调节丝杠,所述的调节丝杠与所述的蜗轮彼此之间相啮合配合,在所述的外套筒上设置有锁紧螺丝,所述的锁紧螺丝的一端能够压紧在所述的内套筒的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装置优点:针对航空领域的铆接孔的尺寸6~15mm,这样最大的径向偏移距离为4mm,一般机构无法满足保证加工精度,而该机构巧妙的利用了内、外套筒的内外轮廓的特点,通过调整内、外套筒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调整径向偏移量,该机构不仅保证了加工的精度,而且大大节约了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铣孔装置的径向偏移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内、外套筒之间的锁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详细描述。
如附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螺旋铣孔装置的径向偏移机构包括内外轮廓都为圆的外套筒7、套在所述的外套筒7内的内轮廓为圆、外轮廓为椭圆的内套筒6,所述的内套筒上设置有蜗轮8,在所述的内外套筒6、7之间设置有其一端安装在外套筒上的调节丝杠5,所述的调节丝杠5与所述的蜗轮8彼此之间相啮合配合,在所述的外套筒上设置有锁紧螺丝4,所述的锁紧螺丝4的一端能够压紧在所述的内套筒6的端面上。
工作原理如下:当该系统工作时,外套筒和内套筒同时围绕着中心转动,两者之间通过锁紧螺丝被缩紧,两者之间没有相对转动。这样刀具的偏心距没有变化,这把刀具能加工比刀具直径大的同等尺寸的孔。当所要加工的孔的尺寸变化时,就需要调整刀具中心线的偏离机架中心线的距离。径向偏移距离的调整是通过内套筒和外套筒的相对转动来实现的。外套筒的外部轮廓是一个圆,内部轮廓也是一个圆,但是内套筒的外部轮廓一个椭圆,内部是一个圆,并与轴承相配合。内套筒和外套筒的转动是通过调整内外套筒之间的丝杠来实现的,内外套筒的配合是通过锁紧螺钉实现的。具体的原理如图1所示,图1中的d指径向偏移距离,加工孔9的半径为刀具半径与d之和。当内套筒6相对于外套筒7转动时,d就会变化,从而改变了所能加工孔的直径,达到了径向调整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63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