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实验动物腹部局部照射的固定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5914.5 | 申请日: | 200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3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曹嘉;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6/10 | 分类号: | A61B6/10;A61D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实验 动物 腹部 局部 照射 固定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器具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动物腹部局部照射的固定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明显增加,针对性的放疗技术方面有了较大进步,放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临床实践中,放疗在腹部肿瘤的治疗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副作用-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病率亦有增加的趋势。放射性肠损伤常见于核事故及战时核爆炸的伤员,更是临床腹部肿瘤放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腹部接受较大剂量射线照射后,肠隐窝干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和增殖抑制,进而导致黏膜结构破坏,肠道上皮广泛损伤,失去固有的屏障功能,以及继发于以上各种损伤而来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乃至混合感染、致死性的多脏器衰竭等,并发展为慢性放射性肠炎、肠瘘和肠梗阻等。
一直以来,临床对于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仍以对症支持为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将科研方向指向对于放射性肠损伤的研究。
在对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方法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放射性肠损伤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绝大多数其模型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剂量的全身照射来实现的。虽然通过全身照射,照射剂量足够大时,的确可以造成小鼠的肠道损伤。但是,单一的全身的大剂量照射,不仅能造成急性放射性肠病,同时也可以导致其他系统的急性放射病,如脊髓型急性放射病,脑型急性放射病,进而导致多系统的损伤,加大了模型鼠的死亡率,缩短动物的生存时间,小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死亡,研究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药物对动物肠道组织修复的作用,而不利于药物对鼠模型的生物效应的观察研究。因此需要适用于实验动物腹部局部照射的保护及固定装置。
本装置,使用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重复性强,可广泛应用于相关实验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且造价低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的放射性肠损伤的小鼠动物模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放射性肠损伤打下基础,适用于实验动物腹部局部照射的保护及固定装置。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用于实验动物腹部局部照射的保护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铅盒1和固定器5两部分组成,铅盒1是在长方体铅砖2的一侧面a面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椭圆形的圆柱通孔3,孔3与面b和面c平行;
在铅砖b面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椭圆形的圆柱通孔4,通孔4与面a和面c平行,通孔4的长轴与通孔3的长轴呈垂直方向;
固定器5是采用塑料管,主体分为圆柱体和圆台两部分,圆台下底面直径是上底面直径的3倍,圆台下底面直径与圆柱体横截面直径相同。
在塑料管6中圆柱体的远圆台侧设置两个直径相同的圆孔,在孔内设置一端有突起的固定柱11、12,在临近固定柱11、12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椭圆孔8;在圆柱体的近圆台侧再设置两个直径相同的圆孔,在孔内设置一端有突起的固定柱9、10,在临近固定柱9、10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椭圆孔7;孔7的长轴、短轴与孔8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小鼠腹部局部照射的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积极效果在于:
(1)使用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重复性强,可广泛应用于相关实验室。
(2)此装置更易制作小鼠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可使小鼠的暴露部位仅为腹部,仅造成小鼠腹部的局部辐射损伤,避免了导致其他系统的急性放射损伤的出现。
(3)小鼠腹部局部照射的装置还可通过照射剂量的大小来制作不同轻、重程度的放射性肠损伤,方便控制实验条件,更利于科研实验的进行。
使用此装置,可使小鼠的暴露部位仅为腹部,仅造成小鼠腹部的局部辐射损伤,而更易制作小鼠放射性肠损伤模型。亦可通过照射剂量的大小来制作不同轻重程度的放射性肠损伤,方便控制实验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实验动物腹部局部照射的保护及固定装置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实验动物腹部局部照射的保护及固定装置的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59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嘴棒输送管道清洗机引线收线装置
- 下一篇:一种风机节能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