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股气流交叉运动的曲轴箱通风迷宫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94490.0 | 申请日: | 2009-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13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蕾;李骏;刘东航;李金成;赵慧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 地址: | 130011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流 交叉 运动 曲轴 通风 迷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迷宫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两股气流交叉运动的曲轴箱通风迷宫结构,属于发动机气缸盖罩盖设计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保持曲轴箱内压力的平衡,同时防止油气进入进气系统,在罩盖内设计曲轴箱通风迷宫的结构被许多发动机广泛采用。
传统的曲轴箱通风迷宫结构是在罩盖内做出容积腔,腔内布置倾斜的挡板,各挡板组成迷宫式的结构。使气流在运动时不断撞击挡板,促使油气进行分离。随着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简单的迷宫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具体表现就是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油气分离的不彻底,导致过多的机油进入到进气系统,影响燃烧性能。所以发动机的迷宫结构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迷宫结构,比如在迷宫内增加滤网、利用曲轴驱动叶轮使曲轴箱内的气体产生漩涡等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股气流交叉运动的曲轴箱通风迷宫结构,其不需要额外的动力,不增加成本,只是通过各种挡板和迷宫腔的巧妙结合,来达到非常好的油气分离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两股气流交叉运动的曲轴箱通风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罩盖中间第二、三缸和四、五缸之间的空间开通,与进气侧、排气侧内的空间共同组成一个迷宫;在迷宫前端增加了一个横向通道,迷宫设两个进气口,位于罩盖后端有一个进气侧和一个排气侧,迷宫内排气侧采用交叉布置的V形气流导向板,中间连通处采用贯通的V形板,前段与横向通道连接处设置纵向气流挡板,进气侧采用交叉布置的倾斜式气流挡板。
所述的迷宫盖板上开有回油孔,设置在排气侧。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巧妙地组织气流,使两股气流进入后不仅要撞击挡板,而且还产生相互交叉流动,部分气流要达到出口,还必须经过180°的旋转,与传统的迷宫内只有一股气流的结构相比,油气分离非常彻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迷宫内气流运动的走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两股气流交叉运动的曲轴箱通风迷宫结构,其特征在于:把罩盖中间第二、三缸4和四、五缸5之间的空间开通,与进气侧1、排气侧2内的空间共同组成一个迷宫;在迷宫前端增加了一个横向通道3,迷宫设两个进气口6,位于罩盖的后端有进气侧1和排气侧2各一个,迷宫内排气侧采用交叉布置的V形气流导向板7,尤其是在中间连通处采用贯通的V形板,目的是把气流导向进气侧,与进气侧气流交叉。前段与横向通道3连接处设置纵向气流挡板,使气流运行到此处后与之相撞,并再次旋转后,才能到达出气口8。进气侧1采用交叉布置的倾斜式气流挡板,并在中间连通处把气流导向排气侧2,与排气侧2气流交叉。
本实用新型的迷宫充分利用了V形发动机进气管下方的空间,使迷宫容积大约占发动机排量的60%。提高罩盖中间的点火线圈安装面,利用各点火线圈安装搭子之间的部分空间,使罩盖内进排气两侧的空间连通,组成连续的迷宫。同时充分利用凸轮轴第一轴承盖和第一个点火线圈安装搭子之间的空间,在迷宫前端增加了一个横向通道3,使气流运动路线更加复杂,促进油气的分离。
气流运动和分离过程:曲轴箱内的油气混合气通过图1中所示的两个进气口6进入到迷宫,由于罩盖内有压力差,气体进入后肯定向出气口8方向运动。从排气侧2入口进入的气流在被V形挡板阻碍后,必定向进气侧1的迷宫腔内运动。而从进气侧1入口进入的气流在倾斜导向板和挡板导向作用下,很容易向排气侧2的迷宫腔内运动。因此两股气流在两侧迷宫中间必定产生交叉撞击。从排气侧2迷宫腔走过的气流所受的挡板阻力非常大。从进气侧1迷宫腔走过的气流要达到出气口8,必须要经过前端的通道,即要经过180°的旋转。图1中箭头为气流交叉运动的轨迹。图1中也注明了回油孔9的位置,回油孔9开在迷宫盖板上,充分利用V形发动机的60度夹角和发动机的前后倾角,把大部分回油孔9设置在排气侧2,即发动机的低点,并且躲开凸轮桃子。在迷宫内每个V形挡板的前端都有一个回油孔9,使油流到此处后必然回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4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爆柴油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 下一篇:安全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