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温灸脐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4000.7 | 申请日: | 200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684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黄学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学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延边科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在吉 |
地址: | 133000吉林省延***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灸脐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中医温灸用的温灸器,尤其涉及一种针对人体脐部为治疗目的的温灸脐器。
背景技术
灸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是用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一定形状,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灼,通过局部较强的温热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方法虽然简单,但操作起来一不方便,二不安全,使用不当,容易烫伤,如果灸疗肚脐这种人体重要穴位,则是难上加难。为此,人们提出了电子温灸器,此种器具虽然使用方便,但存在着结构复杂,成本高,疗效不佳且容易损坏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使用安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疗效好且经久耐用的温灸脐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它包括扁圆形灸管座,灸管座的下底面上设有圆柱形凹槽,凹槽与灸管座的上底面之间以相间的方式设有多个传热导孔和排烟孔,传热导孔由插灸管孔和传热孔组成,插灸管孔的直径大于传热孔的直径,插灸管孔设在传热孔的上方,插灸管孔和传热孔的外端部分别设在灸管座的上底面和凹槽上。
所述的插灸管孔的直径为6-10毫米;所述的传热孔的的直径为4毫米;所述的排烟孔的直径为2-3毫米。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灸脐器具有如下优点:使用安全、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疗效好且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图3中,1、灸管座,2、下底面,3、凹槽,4、上底面,5、传热导孔,6、排烟孔,7、插灸管孔,8、传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灸脐器包括扁圆形灸管座1,灸管座1的下底面2上设有圆柱形凹槽3,凹槽3与灸管座1的上底面4之间以相间的方式设有多个传热导孔5和排烟孔6,传热导孔5由插灸管孔7和传热孔8组成,插灸管孔7的直径大于传热孔8的直径,插灸管孔7设在传热孔8的上方,插灸管孔7和传热孔8的外端部分别设在灸管座1的上底面1和凹槽3上,所述的插灸管孔7的直径为6-10毫米;所述的传热孔8的的直径为4毫米;所述的排烟孔6的直径为2-3毫米。
具体使用时,人体平躺,先将艾绒放入多个灸管内,然后同时点燃多个灸管,再把点燃的灸管插在插灸管孔7内固定好,然后把本实用新型放在肚皮上,使其下底面2上的凹槽3罩在肚脐上进行施灸,灸至温热感消失,期间若有烫感取下即可。施灸时,热气通过传热孔8传入凹槽3内温暖脐部,若有烟气产生,则通过排烟孔8排出。
本实用新型也可用在人体腹部、腰部、背部等其它表面较平的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学武,未经黄学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40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