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气囊液压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93960.1 | 申请日: | 2009-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9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杜有龙;陈永祥;刘立;李振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2;F16F9/34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气囊 液压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工程和车辆悬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置气囊液压减振器,尤其涉及一种内置气囊横置液压减振器。特别适用于横置工作状态安装的减振器对汽车悬架系统等减震阻尼缓冲。
背景技术
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舒适性),在大多数汽车的悬架系统内部装有减震器。
已知的横置工作状态安装的减振器,存在空程,工作可靠性降低。解决上述问题措施是减振器内置气囊。
已知的专利申请号200520013050.X,公告号CN2861610,《用于汽车的内置式气囊减振器》公开的内置气囊减振器是在贮油缸和工作缸之间安置一种高压气囊,气囊内气压大于一个大气压。这种气囊的制作较为复杂,不易操作,对气囊材料质量和加工质量要求很高。并且高压气囊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存有一定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置气囊液压减振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横置工作状态安装减振器,存在空程,工作可靠性降低;内置气囊制作复杂,不易操作、存有安全隐患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包括工作缸、贮油缸、气囊;工作缸安装在贮油缸内;其特征在于:气囊具有半封闭式气囊结构,气囊两端具有密封面,半封闭气囊套在工作缸的外壁,气囊密封面与工作缸过盈配合,与工作缸外壁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空间,保证减振器油不会进入封闭空间。
半封闭气囊与工作缸外壁共同组成封闭空间内的气压等于1个大气压。
气囊上有2-8个导流槽;气囊上导流槽确保减振器油通过导流槽进入气囊下端的贮油缸内,确保整个减振器内部充满油液。
气囊外径小于贮油缸内径尺寸0-3mm,保证气囊在常压下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消除空程是这样实现的:横置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活塞在工作缸内移动,油液对气囊表面产生作用力。由于气囊的内径与贮油缸的外径接近,在常压状态下,减振器油的作用使气囊压缩或膨胀恢复初始状态,使贮油缸内的空间得到气囊的补偿,从而使工作缸内时刻得到油液的补充,消除空程现象。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减振器内置常压半封闭气囊,消除内部空程,提高减振器工作质量;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置气囊横置减振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置气囊立体示意图;
图中:1活塞杆、2油封、3导向座、4贮油缸、5工作缸、6气囊、7复原阀系、8压缩阀系、6a气囊密封面、6b气囊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活塞杆1、油封2、导向座3、贮油缸4、工作缸5、气囊6、复原阀系7和压缩阀系8。
复原阀系7连接安装于活塞杆1端部;复原阀系7与活塞杆1安装于工作缸5内;压缩阀系8连接安装于工作缸5一侧端口;油封2和导向座3固定安装于工作缸5另一侧端口;油封2对工作缸5端部密封;活塞杆1与导向座3滑动配合,复原阀系7与工作缸5滑动配合,复原阀系7与活塞杆1可在工作缸5内往复直线运动。
如图1、2所示:气囊6具有半封闭式气囊结构,气囊6两端具有密封面,半封闭气囊套在工作缸5的外壁,气囊密封面6a与工作缸过盈配合,与工作缸外壁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空间,保证减振器油不会进入封闭空间。
气囊上有2个导流槽;气囊上导流槽确保减振器油通过导流槽6b进入气囊下端的贮油缸内,确保整个减振器内部充满油液。
工作缸5安装在贮油缸4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封闭气囊与工作缸外壁共同组成封闭空间内的气压等于1个大气压。气囊外径小于贮油缸内径尺寸2.5mm,保证气囊在常压下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气囊外径小于贮油缸内径尺寸3mm。气囊上有8个导流槽。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气囊外径等于贮油缸内径尺寸。气囊上有5个导流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未经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一汽东机工减振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39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