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通讯杆塔防坠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92115.2 | 申请日: | 2009-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3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尚卫东;杨鹏;常强;朱峰;宋文斐;张华;王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封供电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B35/00 | 分类号: | A62B35/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春 |
| 地址: | 475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通讯 杆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坠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力通讯杆上的防坠装置。
背景技术
200620099229.6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绞线式高空防坠装置,由于其采用笨重的圆盘状凸轮或偏心轮作为制动件,整套高空防坠装置重达4公斤,高空作业人员要牵引它上下移动,易消耗较多体力而造成疲乏,增加高空作业危险性;该高空防坠装置钢绞线与线槽之间缺乏衬垫,钢绞线与线槽直接磨擦,加速它们之间磨损,大大降低使用寿命,而且一但发生下坠事故由于钢绞线与线槽均为金属件,对人员易造成冲击伤,加之金属之间摩擦系数小难于实现制动或者说制动距离需要很长,因此该装置安全性差。
而200720009095.9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力通讯杆塔登高防坠装置,而这种装置虽然较之于前一个专利有所改进,但仍然结构比较复杂,而且比较笨重,不利于高空作业人员随身携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轻便、结构简单的电力通讯杆塔防坠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穿绳臂和制动臂,穿绳臂和制动臂相铰接;上述的穿绳臂的前端设有供钢绞线穿过的喇叭孔;上述制动臂的前臂弯曲,其顶端与喇叭孔相配合,且制动臂的后端设有安全带孔。
在喇叭孔和制动臂的前臂上均设有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半径等于钢绞线的半径。
在喇叭口的内壁上设有橡胶垫。
在穿绳臂上设有喇叭形管筒,喇叭形管筒位于喇叭孔的上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穿绳臂和制动臂的有效配合,当出现高空坠落时,制动块正好堵住喇叭孔,从而防止了危险情况的发生,且制动距离短。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重量轻,方便高空作业的人员随身携带,提高了安全性;另外,设置在喇叭口内壁上的橡胶垫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对人员不会造成冲击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穿绳臂1和制动臂2,穿绳臂1和制动臂2通过销轴8相铰接.穿绳臂1的前端设有供钢绞线7穿过的喇叭孔3,喇叭孔3的大口径面朝下.制动臂2的前臂弯曲,且弯曲前臂的顶端与喇叭孔3相配合,其前臂的最大直径应大于喇叭孔3的小口径面,从而使制动臂2的前臂能堵住喇叭孔3.另外,在制动臂2的后端还设有安全带孔5,将系于高空作业人员身上的安全带穿入该安全带孔5内系好.当高空作业人员在高空不幸发生坠落时,安全带会拉动制动臂2的后臂向下摆动,而制动臂的前臂却向上直至堵住喇叭孔3,从而抵紧钢绞线7,实现制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喇叭孔3和制动臂2的前臂上均设有半圆形凹槽6,两个半圆形凹槽6相对应形成一个整圆,且两个半圆形凹槽6的半径应略小于或等于钢绞线的半径。这样,制动臂2的前臂堵住喇叭孔3时,钢绞线7刚好可以位于凹槽6内。
除此之外,在穿绳臂1上还可以设置喇叭形管筒4,喇叭形管筒4位于喇叭孔3的上方,从而增加其力矩。还可以在喇叭口3的内壁上设置橡胶垫9,由于橡胶垫9的缓冲作用,从而实现了柔性制动,对人员不会造成冲击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封供电公司,未经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封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21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