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水两用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1984.3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3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董建新;刘剑飞;邵永华;张亮辰;田川;遇慧莉;张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中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22 | 分类号: | F24H1/22;F22B33/1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119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水 两用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锅炉,尤其是涉及汽水两用锅炉。
背景技术
一般的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来产生蒸汽或热水的设备;锅炉锅筒及内部装置用于分离炉内汽水混合物以产生蒸汽的锅炉称为蒸汽锅炉;锅炉锅筒及内部装置用于分离加热的热水的锅炉称为热水锅炉;由于锅筒内部装置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常用锅炉不能同时提供不同压力蒸汽和热水。但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经常同时或不同阶段的需要一定压力的蒸汽和不同压力的热水,我们必须采用一套昂贵复杂的外部换热器系统将蒸汽转换为热水才能满足次类需求。
一般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由于结构和传热特性造成内部循环水流速低,热水锅炉系统与热网系统直通时水质不能保证,导致高热流密度受热面经常出现传热恶化损坏事故;而强制循环热水锅炉流程复杂,总体布置困难,水侧阻力偏大;因此提高热水锅炉受热面侧工质流速是保证热水锅炉安全的前提条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可以同时产生一定额定压力的蒸汽和不同额定压力的热水的汽水两用锅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锅炉锅筒,锅炉锅筒内设置有进水集箱和出水集箱,进水集箱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集箱上设置有出水口,锅炉锅筒内部设置有汽水分离装置和内置换热器,汽水分离装置上设置有蒸汽出口,内置换热器两端分别与进水集箱和出水集箱连通。
所述汽水分离装置位于内置换热器上部,内置换热器与汽水分离装置相互隔离。
所述的内置换热器位于锅炉锅筒内部的蒸汽空间或水空间。
所述的内置换热器为面式热交换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位于锅炉锅筒内部的蒸汽或水空间的内置换热器与普通锅炉受热面相比具有极高的换热系数,内置换热器换热面积小、体积小易于内置,锅炉锅筒内蒸汽和内置换热器内的热水各自独立运行,因此可以同时提供额定压力的蒸汽和不同额定压力的热水,相当于一台独立的蒸汽锅炉和一台独立的热水锅炉同步运行或各自独立运行,实现锅炉汽水两用功能。2、内置换热器采用了面式换热器,其内部热水工质由外部循环泵推动进行强制循环,即使锅炉热水系统与热网系统直通时水质不能保证,由于其内部热水流速远高于安全流速,受热面不具备结垢条件,而且其最高受热温度不会大于外部饱和蒸汽温度,远远低于受热面金属所能承受的温度,所以完全避免了传热恶化损坏事故带来的安全隐患。3、采用了本装置的锅炉,锅炉受热面始终运行在蒸汽锅炉自然循环的良好安全状态;当锅炉作为热水锅炉使用时,锅炉内部工质完全封闭没有杂质污染,并且受热面处于蒸汽炉自然循环的良好安全状态,其安全性、可靠性是任何其它热水锅炉都不具备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汽水两用锅炉,包括锅炉锅筒1,锅炉锅筒内设置有进水集箱2和出水集箱8,进水集箱2上设置有进水口3,出水集箱8上设置有出水口7,锅炉锅筒1内部设置有汽水分离装置4和内置换热器6,内置换热器为面式热交换的换热器位于锅炉锅筒内部的蒸汽空间或水空间,汽水分离装置4位于内置换热器6上部,汽水分离装置4与内置换热器6相互隔离,其中各自的工质互不联通,汽水分离装置4上设置有蒸汽出口5,内置换热器6两端分别与进水集箱2和出水集箱8连通。
所述汽水分离装置为一般蒸汽锅炉汽水分离装置,位于内置换热器上部,蒸汽出口与之联通;锅炉内汽水混合物经初步分离后的蒸汽通过内置换热器外部进入上部汽水分离装置,经蒸汽出口提供额定压力的蒸汽。
所述内置换热器位于锅炉锅筒内部的蒸汽或水空间,采用面式热交换,进水口、进水集箱位于一端并与之联通,出水口、出水集箱位于另一端并与之联通;回水经进水口、进水集箱进入内置换热器并与外部饱和蒸汽或锅水进行面式热交换形成需要的热水、热水经出水集箱、出水口提供所需额定压力和额定温度热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中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中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19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