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质燃烧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91185.6 | 申请日: | 2009-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83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中 |
| 主分类号: | F23B40/00 | 分类号: | F23B40/00;F23K3/02;F23L15/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鹏鹞 |
| 地址: | 451200河南省巩***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燃烧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质的燃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燃烧机。
二、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能源供应和利用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问题,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以煤炭为例,不仅供应紧张、价格迅速上涨,而且在民用和部分工业利用过程中存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再以燃料油和燃料气为例,我国这方面的资源严重不足,国际上原油和天然气的价格飙升,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另外,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CO:,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对矿物质燃料的依赖、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农林固体剩余物这类生物质能源资源。利用草本和木本生物质生产出来的颗粒燃料,是一种优质生物质燃料,可以用来替代煤炭、燃料油和天然气。它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能源,还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等特点,可比价格远低于燃料油,也不高于煤炭和天然气。燃用生物质颗粒燃料,不仅SO:排放极少,NOx排放低,还具有“CO2零排放”的特点。本颗粒燃料特别适合于几十至几百千瓦热水、蒸汽锅炉的应用。
生物质颗粒燃料具有的挥发分含量高,灰熔点低的特点。燃烧这种燃料的小型锅炉要求燃烧器结构紧凑,设计合理,燃烧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因此,需要设计和开发先进的燃烧装置,以实现生物质颗粒燃料的高效燃烧,为锅炉等换热设备提供有效、实用和相对廉价的热源。目前已有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器多设置在换热设备内部,给小型换热设备的设计和运行维护带来许多困难,并且增加了制造成本。实用的外置式生物质燃烧机将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结合上述现状,提供一种生物质燃烧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的生物质燃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质燃烧机,含有筒形燃烧室及其出火口,内部为耐火材料层,该燃烧室的一端连接有进料装置,另一端连接出火口,该燃烧室和出火口的外部均设有夹层,该夹层分别通过风管与送风设备连接,出火口外部的夹层通过倾斜指向进料装置的一定数量回风管连通至燃烧室内部;燃烧室外部的夹层通过与燃烧室直径有一定夹角α的一定数量的旋风管连通至燃烧室内部;所述的进料装置含有中心送风管,在中心送分管的外侧设有夹层套管,该夹层套管为送料夹层,通过送料风管与送料设备连接,在该送料夹层外侧设有补风夹层,该补风夹层通过补风管与送风设备连接,所述的中心送分管、送料夹层和补风夹层均连通至燃烧室内部;所述的出火口内侧为耐火材料层;在该出火口的外侧设有护火夹层,该护火夹层通过风管与送风设备连接,该夹层的两个圆形侧壁之间沿圆周均布有导流板;在出火口的前端设有环形火嘴。
所述的一定数量的回风管沿圆周方向均布在燃烧室和出火口的过渡位置。
所述的一定数量的旋风管为一排,沿燃烧室内壁的母线方向布置,该旋风管与燃烧室直径方向的夹角10°≤α≤80°。
所述的燃烧室的下部设有出灰口,在出灰口设有抽拉封口板。
所述的燃烧室连接进料装置的一端面上设有点火口和观察口。
所述的出火口夹层内的导流板沿螺旋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生物质颗粒料专门设计的外置于锅炉的燃烧装置,能够将近于燃尽的炽热的火焰喷入换热设备,从而实现生物质颗粒料的充分利用。
2、燃烧器水平布置,呈筒形,便于给料和燃烧器与锅炉的对接。
3、采用夹层风送颗粒料,并在中心部位设置中心送风管,以及在外围设夹层补风管,都是为了使进入燃烧室内的颗粒料与空气混和均匀,使其燃烧充分,在燃烧室内部的旋风管与燃烧室直径存在夹角,使从该旋风管进入燃烧室内的风形成旋风,进一步与颗粒物料混合均匀,并提高含氧量,以及回风管的作用也是这样,最后在出火口处设有的夹层是为了提高燃烧后火焰的燃烧程度,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燃尽生物质颗粒料。
4、燃烧室外的夹层、以及出火口外的夹层能够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夹层内的风预热,以提高送入燃烧室内部的风的温度,从而提高出火的温度。
四、附图说明
图1为该生物质燃烧机的俯视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图1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1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中,未经王建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11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