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公路紧急避险道渐进挤压式强行阻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0106.X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96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志强 |
主分类号: | E01F15/00 | 分类号: | E01F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7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路 紧急 避险 渐进 挤压 强行 阻止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强行阻止装置,能够对因意外刹车失灵进入紧急避险道的车辆进行强行阻止,并使之平稳停止在其中,可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建设。
背景技术
紧急避险道的概念进入中国时间很短,目前国家尚无相关规范和指南,各地公路部门摸索建造的部分紧急避险道,多数为坡道式,一处是沙坑式,在这些耗巨资打造的生命通道中,从投入使用之日起就惨剧频发,据报道:209国道卢氏县当家河段紧急避险道从06年5月投入使用到07年5月9日仅一年间因刹车失灵进入该道紧急避险的车辆中有3辆大货车车毁人亡,6死1伤;张石高速张北段截止08年7月修建了4条紧急避险道,据当地交警部门统计,从08年12月至09年3月,在紧急避险道内发生3起重大交通事故,5死1伤。(09年4月24日河南大河报)因为坡道式和沙坑式都是根据重力和惯性原理设计的,受公路本身下坡长度,坡道弯度和通往车型等诸多因素影响,坡道设计加长,成本增加且受地形制约,坡道设计短,阻止效果差,甚至变成一个飞车的平沙坑式维护困难且恶劣天气无法保证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摩擦原理,通过逐步增加与进入本装置的车辆两侧的接触面,迫使刹车失灵的车辆平稳停止在紧急避险道内,本装置可适应除特殊车型外的各型车辆。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一般平整的紧急避险道地面上分设两排相互对应的柱桩,每个柱桩套上不少于3只减震阻力环(首选旧轮胎),首对柱桩间距(1)大于普通大型车辆车宽,其后每对柱桩间距逐对递减,最后一对柱桩间距(2)等于允许上路的小型车辆车宽。当刹车失灵的车辆进入首对柱桩后,随着柱桩间距减小,套在柱桩上的减震阻力环柱面与车辆两侧的接触面逐渐加大,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车外刹车系统。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可以用最经济的方法应对突发的意外,其优点①经济性,仅占地一项,目前国内最经济的一条坡道式紧急避险道(09年4月24日大河报报道中专家语)长50米,进口宽11米,出口宽15米,本装置占地仅需它的三分之一,②安全性,无正面冲击,防侧滑侧翻,全天候,③通用性强,易维护,④可标准化设计,规范化施工,可由一般技术人员指导普通农民工实施完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坡道式紧急避险道效果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效果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车辆下坡时突然刹车失灵进入避险道,坡道式避险道利用反向的坡度,坡道中铺设的碎石及尽头的沙袋墙对遇险车辆进行阻止,受下坡长度,车辆载重等因素影响,后果是随机的.
在图2中,车辆下坡时突然刹车失灵进入避险道,本实用新型利用两侧设立的柱桩,减震阻力环对遇险车辆两侧逐渐增加接触面,迫使遇险车辆平稳停止在紧急避险道内。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首对柱桩间距(1)是指柱桩套上减震阻力环后由阻力环形成的柱面之间的距离,其后每对柱桩间距逐对递减,最后一对柱桩间距(2)是指两柱桩内侧之间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志强,未经周志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01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