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抗剪栓钉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89143.9 | 申请日: | 2009-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33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13/00 | 分类号: | F16B13/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彦伟 |
| 地址: | 45000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抗剪栓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栓钉。
背景技术
如图1、图2所示,工程实际中,常使用短钢筋作为传递叠合截面剪力的构件,短钢筋一般为圆形或螺纹形,但无相应的标准件。
在原有的设计中,虽然提供了一些技术方案以加强锚固效果,但是,构件的抗剪力效果不佳,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可靠传递叠合截面剪力的混凝土抗剪栓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栓钉杆,在栓钉杆上设有伞锥台,伞锥台将栓钉杆分为上部和下部,伞锥台的上部为抗剪端,其下部为锚固端。
上述抗剪端的顶端设有栓钉头。
上述栓钉头的直径不小于栓钉杆的直径。
栓钉杆上还可以设有杆身沟槽。
栓钉杆为圆杆,也可以为开槽圆杆。
上述栓钉杆的一端为圆杆,另一端为开槽圆杆。
上述锚固端的底部设有锥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的栓钉杆上设有伞锥台,形成了沿圆周开有槽、中间有伞锥状扩大部分和扩大端头的杆形部件,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通过成孔后植入混凝土构件内,上部与新浇筑混凝土锚固,以传递剪力和部分拉力,使后浇筑的混凝土与先期浇筑的混凝土构件结合为一体,用于混凝土构件加固、混凝土叠合构件之中。本实用新型是对现有传统做法的完善,以使混凝土抗剪栓钉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使用光圆钢筋传递剪力的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使用螺纹钢筋传递剪力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栓钉杆,在栓钉杆上设有伞锥台3,伞锥台3将栓钉杆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伞锥台3的上部为抗剪端7,其下部为锚固端1,锚固端1的底部设有锥头5。
另外,在抗剪端7的顶端设有栓钉头4,栓钉头4的直径不小于栓钉杆的直径,这样由于扩大了栓钉头4的存在,能够传递部分拉应力。
本实用新型在栓钉杆上设有多个杆身沟槽2,用于增强锚固力,并且在杆身导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和多余的锚固材料可沿杆身沟槽2排出,聚集在伞锥台下部形成的空腔10内,改善混凝土孔边的受力性能。上述杆身沟槽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或甚至更多个。同时,栓钉杆可以为圆杆,也可以开槽圆杆,还可以一端为圆杆,另一端为开槽圆杆。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方法及原理是:
首先在混凝土构件的先期浇筑混凝土13中用合适的工具,按一定间距和形式布置钻成规则的锚固孔8,然后使用锚固材料将本混凝土抗剪栓钉的锚固端1植入该孔中,且伞锥台3底部接触到先期浇筑混凝土13构件表面为止;另一端抗剪端7与后浇筑混凝土12成为一体,共同构成混凝土构件。
栓钉杆上设有多个杆身沟槽2,多个杆身沟槽2用于增强锚固力,并利于多余锚固剂和杂质的溢出或存留。多余的锚固剂存储于伞锥台3下面的溢胶腔10中,这样就在伞锥台3下部形成一个锥状胶体以增加抗剪效果。
通过上述方法,限制了先期浇筑混凝土13和后期浇筑混凝土12在桑合面的相对位移,使得新旧混凝土连为整体,共同抵抗外部荷载。伞锥台受压面6、抗剪端7和栓钉头4在叠合面产生与界面平行方向相对位移时,产生反向作用力,伞锥台3和栓钉头4的存在也加强了锚固效果;由于扩大了的栓钉头4,还能够增加一定的抗拉能力。另外,由于锥头5在存在,锚固孔8的直径可以略小于或等于栓钉杆的直径,使得栓钉杆和先期混凝土13紧密结合。
本实用新型可被广泛地固定在混凝土板、混凝土墙、混凝土梁、混凝土柱或者之类的混凝土构件预先钻成的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91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