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焦炭热性能测试反应罐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86758.6 | 申请日: | 2009-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558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前香;薛改凤;冀汉巍;宋子逵;鲍俊芳;项茹;陈鹏;刘尚超;张雪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5/48 | 分类号: | G01N25/48;G01N1/28;G01N1/44;G01N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发军 |
| 地址: | 430083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炭 性能 测试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与气体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时的容器。
背景技术:
对焦炭进行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试时,GB/T4000《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方法》在试验步骤中说明:焦炭在1100℃与二氧化碳反应2小时后,可以迅速将合金钢反应器从电炉中取出,放在支架上,继续通氮气保护,使焦炭冷却。如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反应后焦炭试样的冷却,以缩短整个试验过程所需时间,尽快报告试验数据。
试验中所用合金钢反应器加上反应器中装入的刚玉球重量约为6Kg,反应后将反应器从电炉中取出时是在接近1100℃的高温状态下从电炉中取出,反应器有一定的重量,反应器体积大,操作不方便,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体积小巧,重量轻的反应罐,将反应罐从高温炉内取出时,安全可靠,同时反应器成本大大降低。
所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焦炭热性能测试反应罐包括反应器和用于对其进行加热的加热炉,所述反应器和加热炉的底部都设有进气孔,进气孔内设有进气管,进气管的端头设置在反应器内;所述反应器由罐体、固定在罐体内的固定板、盖子组成;所述固定板由底板和热电偶固定管组成,所述热电偶固定管呈垂直方向固定在底板上,底板上设有气体分布孔;所述罐体内设置有用于放置固定板的凸台,所述罐体顶端固定有盖子,所述盖子上设有排气孔和热电偶插孔,盖子上还设有用于将罐体整体吊起的吊环。
在加热炉内所述反应器的下方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中心设置有供进气管通过的通孔。在加热炉的上方设置有炉盖,所述炉盖上设有供排气管和热电偶通过的通孔。
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对焦炭进行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测试时,反应器的重量大大减轻,体积小巧,试验过程中安全性大大增强;同时反应器加工制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反应器与加热炉配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所述反应器内的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所述反应器盖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所述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所述加热炉内安装的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专利所述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专利中反应器与加热炉配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反应器罐体;11-凸台;2-反应器内固定板;21-底板;211-气体分布孔;22-热电偶固定管;3-反应器盖子;31-吊环;32-排气孔;33-热电偶插孔;34-螺丝孔;4-加热炉;41-进气孔;5-垫圈;51-垫圈的通孔;6-炉盖;61-炉盖上的排气孔;62-炉盖上的热电偶通孔;7-进气管;8-钢玉球;9-试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
一种焦炭热性能测试反应罐,它包括反应器和加热炉,下面依次介绍反应器和加热炉的结构。
反应器的结构参照图6,它由罐体1、固定在罐体1内的固定板2、盖子3组成,都用耐高温合金钢(如:GH23或GH44)机加工制作;
参照图4,固定板2由底板21和热电偶固定管22组成,所述热电偶固定管22呈垂直方向固定在底板21的中央,用于插入控温热电偶;底板21上设有气体分布孔211,气体分布孔的作用在于使气体均匀通入反应罐内;
参照图5,反应器盖子3上设有用于反应后将反应器罐体整体取出的吊环31,还设有将反应后气体排出的排气孔32和热电偶插孔33;为了将盖子与反应器罐体1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还可以在盖子上设置螺丝孔34,当然,也可以不在盖子上设置螺丝孔而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同样可以实现本专利所述目的。
参照图6,反应器的罐体1内设置有凸台11,凸台11用于放置固定板2,罐体底部与固定板之间留有合适空间,使通入的气体充满反应罐底部;反应器罐体的总高度为:装入试样的高度(200g焦炭约90mm高)+罐体内底与固定板之间气体缓冲空间高度(约20mm)+试样与盖子之间反应后气体分布空间高度(约20mm),罐体高度能满足试验所需(如150mm)即可。在反应器罐体底部设有进气孔,用于通过进气管将气体输入到罐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67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