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漂浮力性能测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86672.3 | 申请日: | 2009-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4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郭玉光;杨进;沈小军;王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3/02 | 分类号: | G01M13/02;G01L11/0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浮式 带钢 传送 装置 漂浮 性能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冷轧生产线的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性能的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钢传送装置大多为接触式传送装置,即采用炉辊进行传送。这种传输方式在特定环境下容易造成带钢表面划伤或传输设备的损坏。如硅钢连续退火机组中,带钢在出连续退火炉,涂层后,涂层烧结以前,涂层干燥烧结过程中如采用接触式传输方式,极易造成涂层划伤,并且涂层易粘接在炉辊表面形成结瘤,从而进一步恶化传输质量。再如硅钢高温脱碳退火段,为避免划伤带钢,使用碳套辊,但碳套辊由于带钢摩擦和氧化作用,寿命较短,且带钢表面生成的氧化物极易粘接在炉辊表面,形成结瘤,导致划伤带钢。于是出现了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或称非接触式带钢传送装置)。
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包括变频风机、连接管、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如图1、图2、图3所示,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包括气室1、右喷嘴2、左喷嘴3、导流板4,气室1内设有贮气腔,气室1左上端部固定连接有左喷嘴3(气密焊,焊接完后需要做气密性试验),气室1右上端部固定连接有右喷嘴2(气密焊,焊接完后需要做气密性试验),左喷嘴3、右喷嘴2分别与气室1的贮气腔相连通;气室1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有导流板4,导流板4的左端位于左喷嘴3的出口边缘,导流板4的右端位于右喷嘴2的出口边缘;气室1的底部由固定板固定在炉内;气室1上设有进风法兰(与外界的连接方式为法兰连接,该连接处要保证气密性);进风法兰与连接管相连,连接管与变频风机相连。变频风机提供气源,气源由连接管进入气室1的贮气腔内,经相对布置的一对喷嘴喷出成一定的角度喷出后,在带钢5和导流板4之间产生静压,从而对带钢产生漂浮力(依靠喷出气流在带钢下面产生一个向上的力将带钢平稳的托起)。
当气体流入贮气腔(气室)后,现场操作、点检人员可以通过贮气腔处的测压孔测得压力信号来判断带钢漂浮的高度,也可以根据不同规格的带钢来设定贮气腔处的测压孔的压力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漂浮力性能测试装置,该漂浮力性能测试装置能测试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漂浮力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漂浮力性能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计算机、第一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可调支撑台架、电子天平、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测压信号线,模拟带钢板搁置在电子天平上,电子天平搁置在可调支撑台架上,模拟带钢板的中部位于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上方;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上的第一测压孔内,第一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由第一测压信号线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相连,压力变送器的输出端由信号线与计算机的输入接口相连;模拟带钢板上的中部设有5~20个第二测压孔,每一第二测压孔内设有一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由第二测压信号线与压力变送器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力性能测试装置简单、容易操作,能很方便测出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漂浮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气浮原理图;
图3是现有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的左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漂浮力性能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室,2-右喷嘴,3-左喷嘴,4-导流板,5-带钢;6-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8-变频风机,15-计算机,16-第一压力传感器,17-第一测压信号线,18-压力变送器,20-可调支撑台架,21-电子天平,22-第二压力传感器,23-第二测压信号线,24-模拟带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66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网络计算的物体运动轨迹定位跟踪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平面测量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