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动触头导向装置的无励磁分接开关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84016.X | 申请日: | 2009-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343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军 |
| 主分类号: | H01F29/04 | 分类号: | H01F29/04;H01H1/56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建平 |
| 地址: | 430223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动触头 导向 装置 无励磁分接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动触头导向装置的无励磁分接开关,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中国专利CN200944364Y中公开了一种无励磁笼形分接开关,该开关沿绝缘杆的轴向间隔安设环形静触头,在上、下支座间和环形静触头内侧设置有动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与一上下传动装置相联,动触头组件的外周对应环形静触头安设有与相邻两静触头相跨接的动触头。该开关结构适用于大电流的分接开关,它通过操作机构转动驱动上下传动装置,实现动触头组件的上下移动,从而改变开关分接位置。该开关结构中的上下传动装置可为螺杆螺套传动装置,通过螺套与动触头组件相联,为防止动触头组件在上下移动时发生转动,对应动触头组设置了两根自上而下固定的导杆,由于受开关结构的限制,设置的导杆细长,刚度较差,使用时易出现动触头组件扭动、上下移动不畅及动触头轴向定位不准的问题,而且设置导杆也使开关结构变得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性能较优的具有动触头导向装置的无励磁分接开关。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上、下支座,上、下支座之间的周向联接有绝缘体,沿绝缘体的轴向间隔安设环形静触头,在上、下支座间和环形静触头内侧设置有动触头组件,动触头组件与一上下传动装置相联,动触头组件的外周对应环形静触头安设有与相邻两静触头相跨接的动触头,其不同之处在于在动触头组件上沿轴向设置凸起或凹下的导向件,在环形静触头内侧沿轴向对应配置凹下或凸起的导向件。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包括套状支持件,在套装支持件的外周周向安设有条状动触头,并配置弹簧;所述的上下传动装置由连接于上、下支座之间的传动螺杆和螺套构成,螺套与支持件相联。
按上述方案,在动触头组件和环形静触头上对应设置1~3对导向件;所述的导向件跨接于两相邻环形静触头之间。
按上述方案,在动触头组件上沿轴向设置凸起的导向块,在环形静触头上沿轴向对应配置凹下的导向槽;或者在动触头组件上沿轴向设置凹下的导向槽,在环形静触头上沿轴向对应配置凸起的导向块。所述的导向块可由绝缘材料制成。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绝缘体为笼形绝缘体,由多根绝缘杆构成;或者所述的绝缘体为绝缘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上对应配置导向件,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可有效防止动触头组件扭动和上下移动不畅,使动触头移动变档时轴向定位准确,杜绝了误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分接开关的使用性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高电压、大电流的分接开关。可靠性高,易于制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使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E-E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I部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2、3所示,为一单相无励磁笼形分接开关,具有上、下支座1、2,上、下支座之间穿装有传动螺杆8,传动螺杆上部与操动机构9相连,传动螺杆与和支持件相联的螺套13相配置,构成螺杆式上下传动装置;在上、下支座之间的周边安设有6~8根绝缘杆3,绝缘杆内侧沿轴向间隔布置有环形静触头4,环形静触头通过螺钉与各绝缘杆相联,环形静触头沿轴向可设置多个,通常为4~6个,环形静触头的外侧设置有接线端子10,与变压器分接引线相联;对应于环形静触头设置有动触头组件,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包括套状支持件5,在套装支持件的外周周向安设有多根条状动触头6,条状动触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后面配置有径向作用的弹簧12,动触头与两相邻环形静触头相跨接,动触头组件的支持件5与螺杆式上下传动装置中的螺套13相联接;在动触头组件上沿轴向设置一条凸起的导向块7,导向块由绝缘材料制成,导向块与动触头组件相联成一体,在环形静触头上沿轴向对应配置凹下的导向槽11,所述的导向块跨接于两相邻环形静触头的导向槽中,导向块和导向槽相配置使得动触头组件及螺套能上下移动而不转动,以保证动触头在变档移位时的落位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军,未经刘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40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副驾驶安全保护装置
- 下一篇:汽车生活箱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