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振打器密封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83853.0 | 申请日: | 2009-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515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喻九阳;王成刚;徐建民;常跃;杨运辉;杨侠;高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武汉金惠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3C3/76 | 分类号: | B03C3/76;F16J15/4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友明 |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振打器 密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振打器,特别是一种机械振打器的密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生产中,机械振打器因有效的解决了煤气化炉积灰问题而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机械振打器运行环境复杂,其运动构件的密封性能至关重要,密封性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机械振打器是否能够平稳运行,机械振打器关键密封技术是对传递撞击杆能量的活塞杆及活塞圆周处的密封技术,现有技术中机械振打器的撞击杆与汽缸传递杆一般设计为一体,二者通过大幅度往复运动完成振打动作,要解决这类大幅度往复运动构件的密封问题很困难,因为在此工况下密封元件接触密封面间的相对位移较大,会给接合面上的粗糙处泄漏介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机械振打器主要工作于高温高压、多尘介质等恶劣化工环境下,使得对活塞杆的大幅度往复运动实现良好密封更加困难。我单位于2005年申请了“机械振打器”专利,专利申请号为CN200510018677.9,该专利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机械振打器的振打执行机构分为撞击杆及起能量传递作用的活塞杆两个部分,二者均与汽缸传递杆分离开,同时采用弹簧保证活塞杆与撞击杆、撞击杆与气化设备内壁之间紧密接触,气缸发出的动能通过气缸传递杆对活塞杆产生冲击,活塞杆又将动能传递给撞击杆,最后撞击杆对气化设备产生振打,避免了撞击杆与活塞杆的大幅度往复运动出现,实现了将机械振打器活塞杆的大幅往复运动转化为微小位移往复运动。但是,该技术方案中的新型机械振打器技术,在微小位移往复运动工况的密封方面,还有欠缺,因此,本实用新型针对新型机械振打器的密封问题提出一套完善的机械振打器密封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而提出一种能良好解决机械振打器密封问题的机械振打器密封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解决方案为:机械振打器密封系统,包括安装在活塞导筒之前的撞击杆上的过滤器、安装在靠近撞击杆一端的活塞上的密封圈,套装在活塞上的活塞环,安装在活塞导筒内靠近汽缸一端的活塞杆上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导环,在两导环之间的活塞导筒上安装有衬圈,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的机械振打器还包括在靠近弹簧座底与导环端的活塞导筒内开孔,该孔与机械振打器外部及活塞导筒内部连通形成进气口,进气口连通气源。
在机械振打器中增设气源相连通的进气口,并将进气口布置在靠近弹簧座底与导环端的活塞导筒内,与活塞导筒内部及机械振打器外部相通,这样从进气口处通入一定压力的气体,具体压力值据工况定,气体进入活塞导筒内部,对机械振打器内部形成气体密封,以降低内部密封元件所承受的压力,使密封圈承受的压力从汽化设备的内压减小为通入气体压力与汽化设备内压之差,衬圈处所承受压力变为气体压力与大气压力间的压差,因而提高密封系统内密封元件的寿命,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
所述的从进气口通入气体的气体压力为比汽化设备内压力高0.5~0.6Mpa。
所述的气源为氮气。
所述的机械振打器还包括有气体外漏报警装置,所述的气体外漏报警装置设有两个压力传感器,分别布置在活塞套管、进气口内。
气体外漏报警装置布置在活塞套管内的压力传感器测定活塞套管与活塞间靠撞击杆一侧空隙位置处的压力值,气体外漏报警装置布置在进气口处的另一个压力传感器测定从进气口处通入氮气的压力值,当布置在活塞套管内的压力传感器所测压力值大于布置在进气口处压力传感器所测的压力值时气体外漏报警装置自动报警,同时通过增大通入进气口的氮气压力对机械振打器密封系统进行补压,实现对密封系统安全状况实时监控,防止汽化设备内部气体外漏发生。
所述的过滤器由压紧圈、螺纹连接件、过滤片、套筒、滤气孔组成,通过螺纹连接件将压紧圈、过滤片固定在套筒上,将其安装在活塞导筒之前的撞击杆上,套筒内滤气孔与汽化设备内部由过滤片连通,与活塞套管内部则直接连通。
工作状态下,气化设备内的粉尘气体经由过滤片滤掉粉尘后沿套筒内滤气孔进入活塞杆与活塞间、活塞与活塞套管间的缝隙中,保证撞击杆与活塞杆接触位置的压力与汽化设备内压力相同,防止撞击杆或活塞杆因巨大压力差而产生“抱死”现象。
所述的密封圈为Y型密封圈,其与活塞上的矩形沟槽相配合。
所述的Y型密封圈在活塞与活塞套管间形成一道赋能型自紧式密封结构,工作状态下能产生自紧作用,以提高Y型密封圈在活塞与活塞套管间的密封效果;活塞环套装在活塞的中间位置,对活塞起定位作用,并在活塞与活塞套管之间形成一道密封结构。
所述的衬圈由滑环和O型密封圈组成,其安装在导环之间的活塞导筒上的矩形沟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武汉金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工程大学;武汉金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38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