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室内养鱼池的自动定时换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6738.0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1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冯广朋;庄平;章龙珍;黄晓荣;赵峰;闫文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养鱼池 自动 定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养鱼池的自动定时换水装置。
背景技术
鱼类生活在水中,在水中摄食、生长,养鱼离不开水。自然界里所有的水或多或少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有些化学物质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存。自来水、河水、井水、湖水等都可以用来养鱼,一般经过蓄水池过滤沉淀后使用。生物生存需要氧气,鱼类生存同样离不开氧气。鱼生存所需要的氧气,是通过鱼鳃部的微血管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气得到,再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带到机体的各个部分,二氧化碳的排出也是通过其鳃部的微血管进行。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鱼生长的好坏,在鱼类养殖时要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溶氧。目前在鱼类养殖中维持溶氧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定期进行换水。
鱼类在生存中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要不断排泄粪便,喂鱼的饵料也在不断的氧化和腐烂,这些都会影响水质,所以需要定期地给养鱼池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换水分为部分换水和全部换水。部分换水就是从鱼池中抽出多少水就补充多少水。部分换水的具体次数,根据鱼类品种、投饵量、水质、水温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投饵量较大时,1~3天换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水。因此为了给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室内养鱼池养鱼时,需要定期换水。
目前在进行室内养鱼池的定期换水时,主要还是依靠养殖人员手动操作,例如打开排水管或启动排水泵,则排出养鱼池的水,等待水位降至一定位置时,关闭排水管或者排水泵。然后打开进水管或启动进水泵,往养鱼池中加水,等待水加至所需位置时,则关闭进水管或者进水泵。该种换水方式,需要养殖人员定期手工操作,而且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养鱼池较多时,还容易产生各类事故,如将养鱼池的水排干,导致鱼死亡,或者加水过多,水从池子中溢出,鱼亦从池中跳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的室内养鱼池的自动定时换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室内养鱼池的自动定时换水装置,包括蓄水池、养鱼池、定时控制器、水位控制器、水位传感器、水管、潜水泵、电线和数据线,在所述的蓄水池的底部放置一台第一潜水泵,第一潜水泵出水的第一水管连接到养鱼池的上方,蓄水池中第一潜水泵通过电线连接第一定时控制器,第一定时控制器通过电线连接第一水位控制器,第一水位控制器与电源连接,且其第一水位传感器放至养鱼池的上部,在养鱼池的底部放置一台第二潜水泵,第二潜水泵出水的第二水管连接到养鱼池的外部,第二潜水泵通过电线连接第二定时控制器,第二定时控制器通过电线连接第二水位控制器,第二水位控制器与电源连接,且其第二水位传感器放至养鱼池的中部。
所述的蓄水池为长方形的水泥池,长宽深为2米、1米、1米。
所述的养鱼池为长方形的水泥池,长宽深为1.2米、1米、1米。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效率高,易于推广,省时省力,可以减少换水时各类事故的发生,实现养鱼换水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室内养鱼池的自动定时换水装置示意图。
图中:1.电线2.第一定时控制器2’第二定时控制器3.养鱼池4.第一水管
4’第二水管5.蓄水池6.第一潜水泵6’第二潜水泵7.第一水位控制器
7’第二水位控制器8.第一水位传感器8’第二水位传感器9.数据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67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