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向硬密封蝶阀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6543.6 | 申请日: | 200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1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戴贤才;黄志远;王垂宏;李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工阀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228 | 分类号: | F16K1/228;F16K1/36;F16K27/02;F16K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182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密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向密封设计、密封效果好的蝶阀。
背景技术
蝶阀(英文:butterfly valve)是指关闭件为圆盘,围绕阀轴旋转来达到开启与关闭的一种阀,在管道上主要起切断和节流用。蝶阀启闭件是一个圆盘形的蝶板,在阀体内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从而达到启闭或调节的目的。蝶阀具有启闭方便迅速、省力,流体阻力小,调节性能好,可以运送泥浆,在管道口积存液体最少等优点。
现有蝶阀的蝶板上制出台阶,用于放置非金属密封圈和压紧该非金属密封圈的压板环,压板环与蝶板通过螺栓紧固在一起,非金属密封圈与阀体密封面组成一密封副。由于非金属密封圈具有一定的弹性,当介质正向流动时,介质作用在蝶板上的力促使非金属密封圈的密封面与阀体密封面贴合的更加紧密,密封比压增大,介质力有利于阀门的密封。但是当介质反向流动时,介质作用在蝶板上的力促使非金属密封圈的密封面与阀体密封面脱开,介质力不利于阀门的密封,出现泄露的情况。这就影响了蝶阀的应用范围,如在石化、建筑等领域中,一些介质管道阀门要求承受来自正反两个的介质压力,并且无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向硬密封蝶阀,该双向硬密封蝶阀具有双向密封、且密封效果好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双向硬密封蝶阀,包括蝶板、阀杆和带有上、下轴孔的阀体,蝶板上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通过压板环与蝶板紧压在一起,所述密封圈与阀体密封面组成一密封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由不锈钢板和非金属板隔层叠加,并采用特殊粘接剂和特殊工艺压制而成。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蝶板外形呈龟盖状,并且蝶板上设置有横向的加强筋。这种结构使蝶板正反两个方向刚性达到密封要求,且重量相对较轻。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阀体的上、下轴孔内均设置有轴套,轴套与阀杆之间有一定的配合间隙。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阀杆的底部采用对开环结构,使阀杆轴向定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由不锈钢板和非金属板隔层叠加的密封圈,该密封圈既具有非金属密封圈的弹性,又有金属密封圈的硬度和耐磨性。介质正向流动时,密封性能更加稳定;介质反向流动时,密封圈不变形,密封圈与阀体密封面之间还是保持密封状态,实现双向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应用于工艺管线中需要双向密封的场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蝶板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图5为图3的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蝶阀,包括阀体6、蝶板9和阀杆7。阀体6上有与阀杆7相对应的上轴孔和下轴孔,上、下轴孔内均放置有轴套(3、5),阀杆7从阀体8的上轴孔插入,穿过蝶板9的蝶板孔91后,插入下轴孔内,然后用螺栓1将端盖2盖在下轴孔下端,蝶板9与阀杆7之间采用销钉8固定。轴套与阀杆之间有一定的配合间隙,以减小对阀杆的摩擦,增长了其使用寿命。为了便于阀杆7的轴向定位,保证了蝶板9上密封圈10的正确位置,在阀杆7的底部采用对开环4结构。阀体的上轴孔与阀杆之间采用填料密封。
另外,为了使阀杆抗弯、抗扭和抗剪切能力进一步提高,阀杆选用高强度的材料,或者适当加大阀杆的直径;并且采用阀体和蝶板合镗轴孔的工艺,提高阀体与蝶板之间密封部位的配合精度。
参见图3、4、5,蝶板9外形呈龟盖状,并且蝶板9上设置有六条横向的加强筋92。这种结构在保证蝶板重量相对较轻的前提下,使蝶板正反两个方向刚性达到密封要求,且能在正反两个方向的介质力冲刷下而不变形。在蝶板上制出台阶93,用于放置密封圈10和压紧该密封圈的压板环12(参见图2),压板环12与蝶板9通过螺栓11紧固在一起,密封圈10的外环面101呈锥面,与阀体密封面61相对应。密封圈10与阀体密封面61组成一密封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工阀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工阀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65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