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USB插口等离子活氧消烟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75559.5 | 申请日: | 2009-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8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朱贵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贵庆 |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严新德 |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usb 插口 等离子 活氧消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臭氧发生器,特别是一种USB插口等离子活氧消烟器。
背景技术:
臭氧(O3),是氧气(O2)的同素异构体,是氧在高能态存在的形式,它极不稳定,在常温下,随时可分解还原成氧气和氧原子,这时的氧原子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它能迅速穿透细菌细胞的细胞膜,进而杀死细菌;它可以与病毒蛋白质薄膜发生反应,使病毒死亡;它碰到有机物及各种臭味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无毒的物质。臭氧的这种杀菌、消毒、分解污物和臭味的功能以及还原出纯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迅速分解空气中的甲醛和甲苯等有害物质。现有技术中,利用臭氧净化室内环境空气。
臭氧可以通过高频高压放电产生,氧气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分离为氧原子,O2+O=O3。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中带有电源装置,体积和重量较大,不便于携带,不能在多种电源场合下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SB插口等离子活氧消烟器,所述的这种USB插口等离子活氧消烟器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臭氧发生器体积和重量较大、不便于携带、不能在多种电源场合下使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USB插口等离子活氧消烟器由壳体、臭氧发生元件和驱动电路构成,所述的臭氧发生元件设置在壳体上,所述的驱动电路设置在壳体中,驱动电路与臭氧发生元件连接,其中,所述的驱动电路中设置有直流电源接线端,所述的直流电源接线端通过导线与一个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插头中的正极电源线和接地线连接。
具体的,所述的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插头和臭氧发生元件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方案,所述的驱动电路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方案。有关上述公知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已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电路由直流电源接线端、高频振荡电路和升压变压器构成,所述的高频振荡电路由一个第一电容器、一个第二电容器、一个第三电容器、一个第四电容器、一个第一电阻器、一个第二电阻器、一个第三电阻器、一个第四电阻器、一个第一二极管、一个第二二极管、一个第三二极管和一个三极管构成,所述的第一电容器连接在直流电源接线端的正负两极之间,所述的第二电阻器与第一二极管串连后连接在直流电源接线端的正负两极之间,所述的第三电阻器与第二二极管串连后连接在直流电源接线端的正负两极之间,所述的第二电容器与第三电容器串连在第三电阻器与第二二极管之间的旁路中,所述的第三二极管和第四电容器串连后一端连接在第二电容器与第三电容器之间、另一端与直流电源接线端的负极连接,所述的第四电阻器并连连接在第三二极管的两端,所述的第一电阻器的一端连接在第三二极管和第四电容器之间、另一端与所述的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直流电源接线端的负极与所述的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三电容器与第三电阻器之间,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升压变压器初级线圈中的一个中心抽头连接,直流电源接线端的正极与升压变压器初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升压变压器的次级线圈与臭氧发生元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升压变压器的次级线圈上连接有一个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与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二极管是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电容器是电解电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插头从室内、车内、电脑等任何有USB插口的设备中取得5伏直流供电,电流经过高频振荡电路变换后成为高频交流电流,在经过升压变压器升压后,在升压变压器的次级线圈产生高频高压电流,通过臭氧发生元件在空气中放电产生臭氧。臭氧具有强氧化性,氧化散发在空气中的甲醛、笨及有机挥发物例如香烟、臭味、油烟等。
臭氧对有毒气体的分解反应如下:
臭氧对二甲苯:C6H4(CH2)2+7O3→5H2O+8CO2
臭氧对甲苯:C6H5CH3+6O3→3H2O+6CO2
臭氧对乙醇:C2H5OH+2O3→3H2O+2CO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贵庆,未经朱贵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55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