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船用发光二极管照明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3491.7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7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彭长城;胡津华;欧炫宏;苏淼;朱为民;王新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0 | 分类号: | H05B37/00;H05B3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闵行区漕***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船 发光二极管 照明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车船用发光二极管照明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车船用照明灯一般使用的是白炽灯或荧光灯,这种照明方式直接取车船上的直流电源通过直流逆变为交流后再接灯具。
目前,一种现有技术,车用照明灯升压装置,它由多个线圈、铁芯、照明灯、开关、整流调压器组成。
另一种现有技术,汽车用照明灯,由大球面反光镜,灯泡,无光焦度透镜保护玻璃,置于灯泡前上方半圆球面小反光镜,在保护镜和大球面反光镜的连接处垂置光轴设置把射向空间的光线偏转到地面上来的半圆形楔形镜,该楔形镜由光轴向上或下变化楔角。这种现有技术消除了有害的弦光,并把有害光变成有用光,夜间会车可不关灯,不刺激对方驾驶员眼睛。
还有一种现有技术,汽车用照明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一个前照灯或者用于一个尾灯的反光罩和一个设置在该反光罩下边的闪光信号灯和一个分别具有一个反光罩和一个对应光源的停车灯。设计这种类型的照明装置可以清晰分辨地显示夜间图像。为此闪光信号灯和停车灯在一个共同的、具有一个在汽车横向在所述反射罩下方延伸的光出射孔的反射腔中设有一个观察窗,所述反射腔远比反光罩直径大。
这种现有技术的汽车用照明装置的缺点是:
1、这种现有技术的汽车用照明装置由于不设置有控制升压控制回路电路,能量转换效率低。
2、这种现有技术的汽车用照明装置由于不设置有反馈控制回路电路,电源电压的波动会引起灯具亮度的明显变化。
3、这种现有技术的汽车用照明装置由于不采用发光二极管照明,在车船颠簸时,玻璃制的灯具容易被碰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船用发光二极管照明驱动装置,能利用宽脉调制(PWM)方式控制的DC-DC升压原理,将车船上的直流电源电压升高到LED照明所需要的电压,同时通过采样电阻对输出电流采样,以确保输出电流恒定,不超过发光二极管照明所允许的最大电流。
本实用新型车船用发光二极管照明驱动装置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车船用发光二极管照明驱动装置,包括电源及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升压回路及反馈控制回路。
所述的升压控制回路包括升压电路及能量转移存储电路,升压电路包括升压芯片及分别连接在升压芯片管脚上的电阻Rf、Rs、Rp,能量转移存储电路包括电感L1、整流二极管D1、电容Co及场效应管M1,升压芯片的管脚与电源连接,管脚与能量转换存储电路的场效应管M1栅极连接.
所述的反馈控制回路包括三极管放大电路、比较电路、分压电路、基准电源及开路保护电路;开路保护电路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基准电源的一端连接,基准电源的另一端接地,基准电源的控制端与分压电路的一端连接,分压电路的另一端与比较电路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的控制升压回路的电阻Rp的一端连接电源及电感L1,电阻Rp的另一端分别与基于宽脉调制(PWM)方式控制的直流-直流升压芯片的管脚与管脚连接;基于PWM方式控制的直流-直流升压芯片的管脚接地;基于宽脉调制(PWM)方式控制的直流-直流升压芯片的管脚与电阻Rf的一端连接,电阻Rf的另一端接地;基于宽脉调制(PWM)方式控制的直流-直流升压芯片的管脚连接场效应管M1的栅极,场效应管M1的源极与基于宽脉调制(PWM)方式控制的直流-直流升压芯片的管脚及电阻Rs的一端连接,电阻Rs的另一端接地,基于宽脉调制(PWM)方式控制的直流-直流升压芯片的管脚是反馈输入端,场效应管M1的漏极与电感L1的另一端及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o的一端连接,电容Co的另一端接地,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正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34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