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电机电动打包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9358.4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039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东;邓连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瑞东;邓连钦 |
主分类号: | B65B13/00 | 分类号: | B65B13/00;B65B13/22;B65B13/32;B65B13/18;B65B5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15上海市南***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电动 打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打包机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包括两个电动机的电动机打包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电动打包机是通过一个摩擦电动机带动热合机构工作。为了带动送带机构,摩擦电动机还必须通过皮带和齿轮副传动,并设置离合器将动力传送至送带装置。这样的打包机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并且电机负荷大,容易损坏。在进入打包带时,一般采用下压式控制杆,这就需要较大的下压力,浪费能源,并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如果在机座上再设置一紧带电动机,使紧带电动机和带有束紧轮的束紧机构连接,与摩擦电动机构成双电机束紧粘合装置,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双电机电动打包装置,以解决现存的打包机,由于只设有一摩擦电动机带动热合机构工作,而导致的机器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并且电机负荷大,容易损坏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双电机电动打包装置,包括机座、设于机座上的控制面板和控制电路模块,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机座的外侧,所述控制电路模块设于所述机座上,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摩擦控制电路、包带控制电路,所述摩擦控制电路包括一摩擦电动机,所述摩擦电动机与一摩擦转动轴相连,所述摩擦转动轴还与一摩擦粘合装置相连接;所述包带控制电路包括一进带控制杆,所述进带控制杆与一凸轮圆圈相连接,所述凸轮圆圈前部设有一L行摆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模块还包括一紧带控制电路,所述紧带控制电路包括一紧带电动机,所述紧带电动机与一束紧装置相连接,所述束紧装置包括一束紧轮,所述束紧轮设于所述凸轮圆圈的外侧。
所述摩擦粘合装置包括一用于切断上层打包带的切刀、一用于摩擦熔接打包带的摩擦片,所述摩擦粘合装置还包括一熔接切断按键。
所述凸轮圆圈为一含有三个外耳的环状结构,该结构便于所述凸轮圆圈卡住所述进带控制杆的末端。
所述控制面板上包括电池电量按键、熔接时间按键、束紧力按键、增加键和减小键。
所述控制面板上还设有LED指示器。
所述机座上还设有一便于手提及操作的手柄。
所述机座上还设有一用来盛放电池的电池槽。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包带打包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传统机座上设置一紧带电机,紧带电机和带有束紧轮的束紧装置连接,与摩擦电动机构成双电机束紧粘合装置。彻底避免了传统的包带打包机为了带动送带机构,摩擦电动机必须通过皮带和齿轮副传动,并设置离合器将动力传送至送带装置的麻烦。具有零部件少,电机负荷小,操作、携带方便等优点。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双电机电动打包装置,通过在机座上再设置一紧带电动机,使紧带电动机和带有束紧轮的束紧机构连接,与摩擦电动机构成双电机束紧粘合装置,以解决现存的打包机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并且电机负荷大,容易损坏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成本低,零部件少,电机负荷小,经济实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非常实惠,操作、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电机电动打包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电机电动打包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电机电动打包装置的控制面板的结构视图。
以下是对两幅附图中的各模块或部件的说明:
机座-1;控制面板-2;摩擦电动机-49;摩擦转动轴-50;传动机构-150;紧带电动机-48;束紧轮-38;进带控制杆-109;熔接切断按钮-127;凸轮圆圈-35;束紧力按键-7;增加键-71;减小键-72;熔接时间按键-8;电池电量按键-9;LED指示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图中包括:机座1,机座1对整个装置起固定和支持的作用,机座1上设有控制电路模块,控制电路模块全部设于机座1上,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瑞东;邓连钦,未经张瑞东;邓连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93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异管端活接
- 下一篇:一种避免穴蚀产生的新型船用螺旋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