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物料扰动的预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069216.8 | 申请日: | 2009-03-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471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华;李乃民;严天祥;刘春法;周智旻;胡翔;唐寄云;许祥军;张秀云;杨云;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立平 |
| 地址: | 200942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物料 扰动 预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处理装置,尤其涉及在制取针状焦前对物料进行预处理时解决物料扰动的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制取针状焦的关键是原料的预处理,即去除原料中的原生喹啉不溶物(QI1)。在现有技术中,去除QI1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离心法、溶剂法、改质法,由于溶剂法所制得的精料收率高,制取的针状焦质量好,且溶剂可回收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很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原料预处理。例如,日本三菱工业化制得的针状焦的热膨胀系数(CTE)为0.9~1.1*10-6/℃;电阻率为6~7μΩ·m,热膨胀系数及电阻率是判断针状焦好坏的关键指标。
目前溶剂法的普遍工艺流程是,将原料槽及混合溶剂槽中的物料通过侧线进料(常见的是顶部、中部、下部进料)的方式打入沉降槽1进行沉降(如图1所示),以去除QI1。例如,宝钢化工采用位于底部的进料口2的方式(参看图1)将物料打入沉降槽1内进行沉降,尽管沉降时间在9小时以上时,取样分析的QI1%已符合要求,但清液槽(未图示)中的清液出现二次沉降,仍有QI1;日本的日铁化学株式会社及三菱化成株式会社采用位于中部的进料口2(参看图1)的方式将物料打入沉降槽1内进行沉降,但它们在沉降槽后部加了一排静置分离群槽(未图示),以避免QI1%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对QI1做电镜扫描分析,不难发现QI1是由微米级微细粒子组成的,颗粒形状不规则且尺寸很小,大部分聚集在5微米以下,其中还包含许多粒度小于1微米的粒子(见附图2),所以这种进料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管道中高速流动的流体在进入沉降槽1时所产生的扰动力足以阻碍细小颗粒QI1相互凝聚,严重影响重力沉降,且还会促使这些细小颗粒向整个物料体系扩散,最终使得清液中的QI1超标,致使针状焦的质量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抗物料扰动的预处理装置,其在用溶剂法制取炭化精料前,可加速重力沉降,消除进料过程中高速流动的物料所产生扰动力,以降低QI1含量,加速细小颗粒聚集,保护渣相及清液相界面清晰等功能,有效防止因物料的扰动作用而导致清液中的QI1超标影响针状焦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抗物料扰动的预处理装置,具有沉降槽(1)、设于该沉降槽底部侧的进料管(5),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降槽的靠近底部的侧部开设有进人孔(8),并具有封住该进人孔的封盖(6)、固定在所述沉降槽底部上的四个伸缩杆(4)、顶部可弯折的倒V字形挡液板(3)以及嵌在该挡液板的倒V字形顶部内的转轴(2),所述倒V字形挡液板的两端面分别搁置在所述四个伸缩杆的顶端(4a)上,所述进料管的出料口(5a)方向朝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最好是所述进料管的所述出料口中心位于所述沉降槽的中心,与所述转轴相对。
最好是,所述挡液板的倒V字形开度在80~120°之间。
另外,所述倒V字形挡液板的两顶端至所述转轴的高度h在10~50cm之间。
另外,在所述沉降槽的侧部,从下到上设有相隔一定距离的多个取样口。
另外,在所述沉降槽的底部设有固定台(7),所述四个伸缩杆固定在该固定台上。
并且所述固定台是椭圆形或是圆形。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抗物料扰动的预处理装置采用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通过对挡液板3及伸缩杆4的调节,可有效去除进料管5出口高速流动的物料对沉降槽1中已有物料所产生的扰动,提高了细小颗粒间的相互凝聚作用,促进了重力沉降,避免QI1均匀分散于整个物料系中,大大减少了沉降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有效去除了物料所产生的冲击力对渣相与清液的界面破坏,避免产生混合区,提高了清液收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以往的具有不同进料口的沉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抗物料扰动的预处理装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的实施例及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92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